馮銀娟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中興小學 江蘇蘇州 215600)
項目化教學模式主張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先開展學生的練習,教師再進行知識的講授活動,注重的是小學生的學習自主和主動性, 充分突顯小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最大程度落實和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角色轉換,從而有效培養和提升小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以及創新思維的能力,提高小學生科學知識實踐運用能力。本文基于項目化教學模式,針對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策略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項目化教學模式下的小學科學學習情境的創設,是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營造出來的一種課堂學習氛圍,指導強化小學生的科學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對科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小學階段的科學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活化教學素材,教師通過挖掘這些教學素材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與學生面前,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引導、啟發以及教育等,從而有效調動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促使小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進而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中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相關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程中教師首先根據指定的主題,來將主題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創設一定的學習環境,引發小學生的探究欲望,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讓小學生也可以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學習目標。比如本節課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來到操場上,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實驗探索。用同樣的水量緩慢地、逐漸地澆灌有“植被”覆蓋的土地,仔細觀察發展變化;接著再用同量的水來澆灌沒有“植被”的土地,對這兩個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對比,并且得出最后結論,充分激發小學生的科學思維,加強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有效提升本節的教學效率[1]。
基于項目化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學習任務的設計是決定課堂教學程度的關鍵,教師根據實際教學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將學習內容劃分為若干項目,引導學生圍繞制定好的項目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整個項目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可以自主地去探索、去認知所學內容,有效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以教科版小學科學課程中“擺的研究”為例,本節課程中教師首先明確學習任務,設計一些基本的訓練和原則,引導學生同伴合作完成一些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幫助小學生提升自身掌握知識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分工,分別負責制作擺、觀察計數、匯總結果、提出問題,然后各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討和交流,來提出猜想、假設,明確下一步的實驗方案、實踐探究、交流匯報。通過這一系列的合作,來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促進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形成,進而最大化實現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2]。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基于真實問題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小學科學項目學習活動的設計通常是圍繞某一個問題的解決而展開的。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聚焦于知識應用,重點考查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切實地把握小學生在真實背景下動態獲取及知識運用的情況,從而有效促進高階能力的提高,實現小學科學的高效課堂。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中“一天的垃圾”一課為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有效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提高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為小學生設置實踐探究任務:要求小學生對自己家里的垃圾進行稱重,搜集垃圾堆、垃圾場以及垃圾污染環境的相關圖片。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填寫《家庭日產垃圾統計表》,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明確垃圾分類,垃圾來源,計算每人每天所產生垃圾的大概重量。接著要求全班討論交流,讓小學生聚焦科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提升自身環保意識,實現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高質、高效性[3]。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行,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改革和創新機遇,通教師可通過開展項目化教學活動,有效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實現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