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明
(重慶市北碚區朝陽小學校 重慶 400700)
創意律動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載體,在課堂中能廣泛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的節拍、表現音樂、讓學生在律動中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也就是說,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可以把律動與聲勢、古詩詞吟誦、情景交融、創作創編等有機結合,豐富創意律動的內涵。
聲勢,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即樂器,通過拍手、跺腳、拍背、拍腿等各種不同動作姿勢,發出不一樣的聲響,其實這也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表達方式。著名音樂家達爾克羅茲創立了獨具風格的律動音樂教學法,其中,聲勢律動能夠很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及創造性思維。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應釋放孩子們的天性,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音樂的節奏,在節奏感方面,教師可以增加更多聲勢表達方式,協調身體各部位的靈動,創造性地提升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打破傳統音樂教學枯燥的教唱式教學。
例如,教學《雷鳴電閃波爾卡》時,讓孩子們感受打擊樂器對音樂的塑造,教師可以帶著玻璃瓶、報紙、沙子、豆子等道具,并調動身體各部位一起演奏:用口吹瓶子發出呼呼聲,用手搖晃著課本發出樹葉的嘩啦啦聲,用手拍掌發出閃電聲,用腳跺地發出雷聲等。共同演繹春雨雷電的交響樂。
傳統音樂教學缺乏創意,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會大大降低,完全體會不到音樂的美感。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在音樂課堂上增加一些有創意的設計。比如,在學習新歌曲前或者過程中,進行一些發散性思維的小互動。老師可以在朗讀歌詞“正字”環節,隨著歌詞朗誦加入手勢律動互動,既抒發情感,也讓孩子律動起來。在演唱的過程中,也提醒學生結合歌曲,進而更好地理解歌詞的情感,加深學生對節奏和旋律的認識。結合教育單元,還可以加入一些與單元內容相關的古詩詞吟誦律動,作為歌曲相關內容的補充,這樣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能帶來別樣的律動快樂。
例如,學習《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在拓展環節可以結合母愛的內容,選入孟郊的古詩《游子吟》,創造性地添加進教學內容之中,兩者主題也是相近的。古詩詞博大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核,必定會給孩子帶去不一樣的熏陶,加入歌曲后,能夠增加歌曲的律動感,加深學生對母愛深沉而偉大的理解。
音樂的表達是有層次的,音樂中往往會蘊含深刻的情感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其中涉及的專業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的律動和音樂表達的意境,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創意律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表達的音樂意境[2]。因為不同的律動感可以想象為不同的意境,律動感為緩和風格可想象唯美的愛情,律動感為急促風格則可想象為慌忙的場景。
例如,教學《水花花,泥巴巴》時,根據音樂律動創造性地設計出一個意境:自己在雨中玩著泥巴,快樂童真溢于言表。表達出自己身臨其境的喜歡之情,可以討論“這首歌的創意律動給了你怎么樣的一種意境”,通過律動讓學生更好地實現感受音樂意境的教學目的。
將音樂的律動感和不同的動畫相結合,可提高音樂的畫面感,使音樂變得更靈動,讓學生隨著音樂舞動起來,加深歌曲印象。比如,動畫片中的音樂在情節、場景上都特別講究旋律的設計和配合。所以,在教授學生音樂的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整首歌的旋律有創意地設計一部情景、意境相似的短動畫片,音畫結合的教學課堂能給小學音樂教育提供良好的發展模式,意義重大。配樂能夠為動畫片的敘事和情緒的表達服務。一幅幅創意的畫面搭配著歌曲的旋律能讓學生見識到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充滿樂感的世界。
例如,學習《折紙船》時,教師可以創造性地設計這么一個短動畫視頻:以歌曲前奏的旋律為背景,出現一幅中國地圖,不斷拉近鏡頭,到臺灣的位置,然后教師邊折紙船邊演唱歌曲,折好后,畫面出現的是一群臺灣小朋友,學生拿著紙船,滿懷欣喜迎接臺灣小朋友,隨著音樂節奏律動,學生們對歌曲表達的內容印象更深刻。
教師是教學任務中的引導者,學生才是整個課堂的主角。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決定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質量。孩子的天性是喜歡玩兒,喜歡動,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我們可以把前面幾種富有創意的律動方式結合起來,這種創意,可以是聲勢的,可以是肢體表演,可以是借助道具,可以是結合情境,也可以是創編……通過各種各樣的創意,讓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音樂的表達方式。音樂的旋律可以通過創意律動展示出來,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這樣也能使學生形成相應的實踐能力,能使他們根據個人理解自己對音樂進行創意律動的設計。
例如,學習《小蜜蜂》時,有創意地進行音樂旋律展示,在律動感比較歡快的地方,可以為學生表演小蜜蜂的飛行、采蜜的動作。然后帶動學生一起模仿,提升學生創意性的律動感官,并問學生:在跟隨音樂的旋律中你還能想到小蜜蜂的什么動作呢?請同學們自主創編,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大膽創新,這樣既能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也能使其在一系列的創意律動中感受老師多樣教學方法帶來的精彩體驗。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點,在各種課型中,我們都可以運用到創意和創作,讓孩子廣泛參與其中,感受其中的樂趣,學到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