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南
(山東省膠州市第三中學 山東青島 266300)
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藝術感知,實現對學生的美育,還可以帶領著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優秀藝術作品,進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掌握各種歷史和文學知識。就我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基本現狀來看,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教師需要認識到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性,結合教學現狀,指導學生進行作品鑒賞,以此提高高中美術教學的效率。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感知,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和判斷,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同時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第二,學生在對美術作品進行多個方面的鑒賞的時候,還可以提高自己對美術作品的判斷能力,具體包含藝術成就、美術價值和內在涵義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第三,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美術作品鑒賞能力,還可以刺激學生產生對藝術、對美學的獨特見解,逐漸熟悉當前的社會背景和人文風俗;第四,教師通過和學生一起投入到美術鑒賞活動中,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促進其實掌握各種有效的美術作品鑒賞方法[1]。
綜上所述,美術是一門藝術,可以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美術作品鑒賞能力,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強化學生對美的體會和感知,而且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實現學生新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雖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強調了高中美術鑒賞課程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還有部分學生對美術課程的重要意義地認識有待提高,在美術鑒賞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另外,教師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也更加注重鑒賞方法的傳授,沒有結合學生學情,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美術鑒賞課程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培養學生的美術作品鑒賞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但是由于部分學校對美術鑒賞課程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故而在課時安排上還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形成。另外,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很多時候,學生的美術鑒賞課都被其他課占用,使美術鑒賞課的課時更少了,學生缺乏足夠的機會和時間鑒賞美術作品,也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難度[2]。
目前,很多教師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師教學中還習慣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對學生的引導還不足,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較少,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最終影響學生的美術作品鑒賞效果。另外,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足。部分美術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教學中也沒有應用比較先進的信息技術,導致美術課程的作用難以被充分發揮,不利于學生形成較好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情感。
教師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需要聯合歷史實際,幫助學生發現美術作品中的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山東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鑒賞選修《北京故宮與巴黎凡爾賽宮》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聯系了相關的歷史實際,帶領著學生進行了美術作品鑒賞。在正式開始授課之前,教師先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進行了分析,《北京故宮與巴黎凡爾賽宮》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明確中西宮殿建筑在整體布局方面的不同特點,尋找這種特點背后所體現的民族文化觀念。基于此,教師站在歷史的宏觀角度進行了備課,為學生播放了《走進紫禁城》的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感受故宮的歷史氣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分析故宮和凡爾賽宮在建筑風格、建筑功能等方面的不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另外,學生在此次的美術鑒賞過程中還總結出了一些細節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從故宮與巴黎凡爾賽宮的建筑材料入手,發現故宮的絕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木頭,而巴黎凡爾賽宮的建筑材料更多的是石頭,由此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唯一的木質結構建筑,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有的學生則從建筑功能入手,分析了故宮的防震等安全性能,深層次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有的學生則從故宮與巴黎凡爾賽宮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入手,總結出故宮在格局上體現出來的禮制尊卑以及巴黎凡爾賽宮體現出來的王權,感受到了古人在建筑中包含的傳統禮儀文化[3]。
教師要想提高美術鑒賞教學的效果,還需要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是包含著較為深刻的精神和內涵的,學生如果僅僅是簡單的鑒賞,很難對作品包含的深層次的思想情感進行挖掘,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引導,結合美術作品鑒賞的要求,設置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例如,在山東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鑒賞選修《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這一課的鑒賞教學中,教師就創設了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在課程開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導入,為學生展示了西方著名的風景畫希羅尼穆斯·波希的《干草車》和中國著名山水畫《千里江山圖》《雪景圖》,在學生形成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師提出了問題,要求學生對比中西方的風景圖,找一找它們的不同點。學生在信息技術創設的風景情境中,思考問題也比較活躍。還有一些學生自發成立了小組,對這幾幅作品進行鑒賞,通過小組成員思維的相互刺激,總結出西方風景畫比較注重自然的風格,在繪畫上講究平鋪直敘,而中國山水畫則更加注重意境美,采取的是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方式。
在此次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先是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了風景情境,然后提出了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整個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積極對問題進行了探索,以小組或者是獨立思考和總結的形式,最終都發現了中西方在風景畫創作上的特點,提高了自己的美術鑒賞水平[4]。
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還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多種美術作品鑒賞方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時候,教師需要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藝術美內涵。教師可以將感悟式鑒賞、社會學式鑒賞、形勢分析式鑒賞、比較式鑒賞等這些鑒賞方法都應用到美術鑒賞教學中,讓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加深對美術作品的藝術感知。
例如,在山東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鑒賞選修《中西古典園林》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了多種美術作品的鑒賞方法。教師傳授給了學生比較式鑒賞法,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中國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以及法國園林和意大利園林,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總結中西古典園林的區別。學生分小組進行了討論,最終得出中國古典園林在建造的時候,通常情況下都會融合歷史、人文和地理特點,會表現出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等獨有的特點。而法國園林則借鑒了意大利園林,選擇了適應法國平原地區的布局法,喜歡用一條道路將刺繡花壇分割成對稱的兩大塊,偶爾還會使用阿拉伯式的裝飾花紋和幾何圖形結合起來。意大利園林則一般是依據具體的山坡地勢建造的,和周圍的自然環節融合得較好[5]。
另外,教師還傳授給了學生感悟式鑒賞法,讓學生分析中西古典園林在審美觀念上和審美追求上的不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提示和限制,完全讓學生自己感悟。有的學生對《園冶》這本書進行了感悟,將其歸納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和“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從中感悟到了中國古典園林在建造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意境和藝術效果。其中,在意境上主要追求的是一些封建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逸趣,例如,利用“幽”“雅”“閑”的意境來營造出一種“天然之趣”,由此可見,中國古典園林在建造上也反映著園林設計者的技巧和修養。有的學生則對法國布阿依索的《論造園藝術》進行了分析,總結出法國古典園林在建造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強調要將園林建造的自然藝術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總而言之,教師通過傳授多種美術作品鑒賞方法,學生也形成了較好的鑒賞習慣,可以獨立完成美術作品鑒賞,且鑒賞能力也較高。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是美術課程的教學目的,也是新時期下美育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視,以具體的課程內容為依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促進自己的藝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