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鵬飛
(湖北省襄陽市第二實驗小學 湖北襄陽 441000)
在目前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推進小學德育教學中的感恩教育成為主要任務,其著重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使其學會感恩。而且,小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階段,正是樹立正確觀念的關鍵時期,將正確觀念傳遞給學生,會為學生的一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小學德育中感恩教育尤為重要。感恩教育屬于素質教育、道德教育中的一種。在小學日常的課堂中,教師應采取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并讓學生學會心懷感恩、用自己的行動去報恩。
感恩教育并非其他文化學科一樣,僅在課本中學習即可,其更多的是依賴于外界環境與個體心理素質的整合,尤其是一個良好的感恩氛圍與環境,對學生有積極的影響。當今社會中充斥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在無形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感恩觀念的形成。感恩一詞首先要有感才有恩,這同樣也表明了在目前小學德育的教學中,要尤為注重創設良好的感恩氛圍,首先讓學生深有感觸,學會認知,在心里形成感恩意識。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引用一些例子或多聯系生活實際中的事情,把感恩和教學活動積極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感恩、學會感恩。
比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德育課上可以舉辦主題活動,可以“孔融讓梨”為主題。教師在課前需要搜集大量與孔融讓梨有關的資料,在課堂中播放有關的視頻,并帶有文字與音樂,在讓學生觀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孔融為什么要把好吃的梨讓給別人”等,通過視頻的不斷渲染與自身的思考及感悟,可以促進學生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圍以后,學校可以借此加強感恩活動的推進。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戶外活動推進感恩教育,如閱讀會、班會等。在教師的主持與引導下,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討論的內容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隨機發揮,比如,說一說自己的所見所聞,自身的經歷與感悟,從中學到了什么,懂得的審美道理等[1]。同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加強學生對感恩的認知,做到點對點指導。但在這個過程中,感恩教育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教師不可以急功近利,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強制性地給學生灌輸,長時間下去反而會給學生造成壓力,產生厭煩心理。此外,學校還可以經常開展一些以感恩為主題的朗誦比賽、以感恩父母、祖國、教師等為題的作文比賽,充分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這樣在活動之中無形地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
隨著教育制度的深入發展和改革,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僅體現在學校中教師的教導上,家庭對學生德育的發展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因此,在目前的教育發展中,學生的感恩教育發展離不開家校的共同合作,需要共同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學校在平時應多舉辦一些可以讓父母一起參加的活動,加強對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在活動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重要是可以加強學生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拉近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為此,開展家校合作至關重要。
比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行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加,共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比如,學校組織學生與家長一起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參加公益活動,為老奶奶或者老爺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家長帶學生去幫助一些貧苦兒童,送去一些在學習方面的書籍或者生活用品。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還可以獻愛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以此在實際生活中加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強化教學效果,同時促進學生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
感恩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學生今后的人生成長有重要影響,建立學生健全的人格也需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小學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