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燕
(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鎮大程小學 山東德州 251200)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1]。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學生在學習起來往往會感覺困難,而重復機械性的、強行填鴨式的教學現象隨課可見。21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轉變傳統的一言堂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
基于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認知水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也越來越受到教學工作者的重視。好的問題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所提的問題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這一現實問題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都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學實踐中,好多教師課前沒有精心鉆研教材,沒有根據學生實際創設課堂提問,上起課來,不分主次,隨意發問。雖然整堂課提問很多問題,但好多問題不夠準確,缺乏針對性,提問有效程度較低,有些提問甚至根本就無效。最常見的就是教師在課堂當中的問題脫口而出,沒有針對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當前的知識結構進行有效的提問[2]。有些問題描述不準確,學生不知所云。冗雜的問題浪費了課堂上大量寶貴的時間,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還讓學生感到厭煩,容易使學生養成不假思索、隨意應付的壞習慣。
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缺乏層次性,不能關注到全體學生。甚至為了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只關注和提問學習好的學生,有時是教師自問自答,忽略后進生。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有時視而不見,沒有及時鼓勵和啟發,幫助其解決問題。導致后進生缺乏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低,無法跟上課堂進度,學習效果差,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學生兩極分化嚴重。
一堂好課應該注重知識的生成,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生搬硬套進行教學。甚至在某些公開課的課堂上教師在課前已經把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得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教案背下來,上課以后按照預設展開教學,只關注教學環節的進展,對學生回答問題出現的錯誤很少做到及時矯正。甚至當學生回答超出“預設”時,由于害怕耽誤進度或解答錯誤不予理睬。
另外,教學中好多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只停留一兩秒就開始點名作答。學生由于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準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使得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提示或者糾正學生的錯誤,這樣還容易打擊學生積極性。一問一答的課堂教學,幾乎都是教師的單方發問。這樣的課堂雖是緊鑼密鼓,環節緊湊,但是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學習起來確實有難度。而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提問方式過于生硬乏味,毫無新意,并且不注重問題的設計,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3]。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都是直接針對教材上的內容和顯而易見的問題進行提問,用語死板單一,缺乏趣味性,無法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這就導致好多提問,教師只能通過點名,讓學生作答。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會不會問,問什么,怎么問,直接反映著教師教的藝術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不斷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當前教師的重要教學目標和工作任務。在教學實踐及課題研究中,我們總結出了以下策略。
課堂提問能夠體現教師的業務功底,教師簡潔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形成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所謂課堂提問的“精”“準”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用語要精煉、準確,有針對性,使提出的問題既簡潔明確,又能突出重難點。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狀況,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分析學情,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并以此作為提問設計的依據,合理設計問題。在關鍵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反復推敲,做到提問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
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同學,而不是“一對一”式的問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不可能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但要做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針對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基于基礎知識,又有拓展提升,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提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得到激發,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教師提問的問題或者提問的方式應該是有趣的,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規律。有趣的問題能夠改變數學抽象性、理論性強的特點,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巧妙設計提問用語,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能力,還能夠讓課堂浸潤在彌漫著快樂與智慧的氛圍之中。
在教學的關鍵環節,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巧妙提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4]。什么地方發問,什么時候發問,怎么發問,都需要教師進行精心設計。我們認為,應在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質疑點、知識的生長點(學生認知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處發問。還可以針對學生學習的焦點問題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串進行追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另外,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至于停頓的長短,一般可根據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情況而定。教師應給孩子們留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究,減少隨意回答或者教師自問自答的情況,提高學生回答的準確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充分體驗獨立解決問題的快樂。
課堂提問,有問就有答,它是一項師生雙邊甚至是多邊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后,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當學生問題回答錯誤或者回答不上時,老師的理答機智直接影響課堂提問的效果。智慧的理答,可以營造愉快的課堂互動氛圍,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設置低難度、啟發式問題,運用鼓勵的語言,層層剝筍引導學生突破難點,達到深入解決問題的目的,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總之,課堂教學離不開課堂提問,它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的問題設計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措施,相關教學工作者要立足學生的狀況和教學內容,實施有效的問題設計,從而不斷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課堂。老師要提升自己的提問技巧,以問啟思,以問助教,在問中長智慧,在問中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