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麗
(安徽建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資源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通過經濟分析來研究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最優使用及其與人口、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等資源經濟問題的課程。資源經濟學課程面向環境科學與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公共管理等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1][2]。由于資源經濟學強調將經濟理論與數學、統計學相結合,同時普通院校城鄉規劃、公共管理等許多專業都具有文科背景,因此在資源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針對這些學生因材施教,使得具有文科背景的學生很好地掌握這門課程,這是當前需要解決的一個教學難題。目前資源經濟學教學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第一,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研究。針對資源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從課程體系、考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進[3][4][5]。第二,注意案例教學的研究。資源經濟學案例庫的建設包括設計劃、撰寫、維護、案例教學實踐等過程,并根據不同的專業背景和學歷水平對案例庫進行管理[6][7][8]。
已有研究對資源經濟學教學改革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但是目前針對城鄉規劃、公共管理等專業的資源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較少,城鄉規劃和公共管理專業均為文理兼收專業,在學科背景、專業知識和學習目標方面與其他專業不同。因此,資源經濟學教學改革也應側重于相關專業的建設目標。
資源經濟學的先行課程主要有經濟學理論基礎、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等課程,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先行課程理論基礎才能學好資源經濟學[9]。與此同時,城鄉規劃、公共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很多是文科生,學生先修課程的數理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影響了資源經濟學的后續學習。而且先修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等課程的授課教師大多數是數理老師,很少與經濟學專業知識相結合,且疏忽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教學。因此,在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資源經濟學的興趣,這給資源經濟學的后續學習帶來了一些的障礙。如何合理地優化前期課程內容、完善后續課程、建設資源經濟學課程群,是城鄉規劃、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教研課題。
目前資源經濟學教學手段比較單一、較少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10],一方面,師生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老師很難及時地了解學生的薄弱點。另一方面,當前資源經濟學課程群的案例庫較少,尤其缺少針對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相關領域的案例。此外,教材中的一些案例過于簡單、內容滯后、不能夠說明資源經濟學的核心問題。
資源經濟學教學資源缺乏,缺乏統一的課程資源平臺[11]。目前相關課程教學資源(含課程介紹、課程公告、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及音頻、課程模塊描述、討論案例、測試習題、課程拓展資源等)沒有建立統一的管理平臺,學生主要是按照老師事先講解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缺乏對實驗操作的探索導致學生不知道如何處理實際操作中的問題。這種實驗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嚴重影響了資源經濟學教學效果。
為了在資源經濟學的教學中取得良好效果,我們應注意資源經濟學先修課程的學習。首先,了解學生先修經濟學理論基礎、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等基礎課程的情況,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制定資源經濟學課程群的學習計劃。其次,改革資源經濟學課程群內容,形成完整的課程組體系,加強資源經濟學課程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并注意知識的時效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最后,加強課程教材建設,編寫出符合專業特色、滿足社會需求、貼合精品課程教材及相應的實驗指導書。在教學過程中,提倡新的教學方法,如微課課堂和“翻轉課堂”作為對資源經濟學傳統教學方法的補充,并將“互聯網+”的理念融入課程教學體系設計中。
構建資源經濟學多層次課程群體系,第一層次,完善資源經濟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整合資源,加強項目化、開放化教學平臺和教材建設。第二層次,按照城市規劃、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素質要求,深入改革資源經濟學實踐課程,實行校內項目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發揮高校和企業的優勢互補,利益雙贏。第三層次,根據城市規劃、公共管理學科特點,合理設置城市規劃、城市資源環境、資源經濟、城市大數據管理等課題,組織學生以團隊形式參與這些課題的實踐活動。同時設立校企合作教育實踐學分,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所得學分可以計入素質教育成績,便于學分共建。
一是根據課程建設要求和資源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將課程相關教學資源通過學習通課程網站上傳到課程平臺;二是課后提供相關練習和案例分析,并提供相應的講解和指導,以進一步完善課程的在線評估功能模塊;三是增加資源經濟學論壇的互動環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樣使教師更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資源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四是力爭將該課程教學平臺建設成全省同類院校、同類課程各方面均具有領先地位的精品課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中獲益,使其不僅作為高校資源經濟學課程教學環節的有力輔助,同時為社會相關領域的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和交流平臺。
共建資源經濟學實踐教育平臺,加強與企業產、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學校與企業加強交流合作,在課題申報以及學術交流上互相配合,雙方人員可組成攻關團隊,參與省部產、學、研合作項目等有關課題的申報和科研工作。探索如何加強學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一方面,企業邀請專業教師參與資源經濟學課題研究。另一方面,專業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在合作企業中調查研究,有助于發現問題并及時將成果轉化,也可把成果作為課程教學的經典案例來分析。此外,校企合作共建資源經濟學實踐教育平臺,學校層面進一步加大專業實驗室建設力度,更新相關軟件設備,增加學生活動與討論區間,將之打造成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必要支持,共建創新教育平臺、共享教學資源。
根據資源經濟學課程內容建立案例庫,在不同時期進行相應的檢測,并在每章的最后進行單元測試和小組討論,使學生聯系并總結每章的知識點。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對章節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有效地復習章節內容。在學期末進行綜合檢測和小組答辯,并從案例庫中隨機選擇主題,成績總評包括試卷考核和小組答辯結果,這是檢驗學生是否通過這門課程考核的依據。
改革課后作業評價方式,作業布置形式靈活。首先,每節課結束時,根據講課內容安排作業,并設置提交作業的時限,要求學生按時完成并提交作業。其次,教師提供作業考核標準,并在教師,小組負責人和小組成員之間進行綜合評測,在相互評測的過程中,成員可以發現和總結自己的不足,學習對方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短處,進一步了解知識點并加深印象。最后,由于相關課程的視頻講解時間有限,老師在講解過程中不能全部講解每一個知識點,每次講解后都可以提供課程補充講義,講義可以是文檔、PPT,動畫視頻,網絡鏈接等形式,也可以是相關案例,這樣學生就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點情況自主學習和鞏固。
加強學院與企業的聯合創新與研發項目合作,共同申報省部產、學、研合作等項目,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探索校企聯合創新方法,采用“專業教師走出去、技術人員走進來”的方式,進一步擴大“雙師型”師資隊伍,努力提高城市規劃、公共管理專業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技能。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優勢,安排教師到企業實習。另一方面,聘任政府、企業相關業務部門推薦的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為雙師型兼職教授、副教授、講師,參與資源經濟學教學工作。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城鄉規劃、公共管理等專業的文科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對于具有文科知識背景的學生,我們應該因材施教,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真正運用所學知識。本文結合城鄉規劃、公共管理等專業資源經濟學教學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注重先修課程的學習,構建資源經濟學多層次課程群體系;加強資源經濟學課程資源平臺建設,共建資源經濟學實踐教育平臺;改革考核方式與課后作業評價方式;加強校企聯合創新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等教學建議,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