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杏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州南站附屬學校 廣東廣州 510000)
在素質教育以及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老師的教學方式也要與時俱進。在教育教學中,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現代化的教學形式,促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1]。初中階段正處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可以為學生道德提升和法律意識增強提供保障。
興趣是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關鍵,學習方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說過:“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2]。”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可以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趣、生動,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老師大多以教材為主要的教學依據,學生學習的內容十分局限。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借助互聯網為學生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中的知識和案例,拓寬教學資源。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中,老師的教學時間會在板書的書寫中浪費,導致對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時間較少。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中,可以將知識要點、形成過程、相關案例等通過多媒體的形式進行展示,通過直觀、生動、便捷的教學形式將知識點為學生呈現,有效節約板書的書寫時間,也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充實,有利于提升教學效率[3]。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由小學生轉變成一個初中生的適應階段,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也是剛剛接觸。研究調查表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政治這類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缺乏動力。經過分析發現,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大多是理論化的知識,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枯燥乏味;其次,由于老師的教學模式大多以“說教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為主,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氛圍低沉。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
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樹立信息化的教學觀念,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可以與時俱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要明確教學開展的目標,改變傳統教學形式,全面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尋找相關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做好道德與法治學習高效開展的物質基礎。
比如,學習部編版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中的“努力就有改變”的這一版塊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深刻的分析,之后運用信息技術,尋找更多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內容。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不服輸的堅忍和失敗后從頭再來的勇氣,是對自我的堅定信念和對美好的不懈追求。生活中也有很多關于努力的例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索,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像是我國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天都要求自己練字,練完后就在家邊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筆,就這樣日復一日,竟將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為王羲之的堅持與勤奮,他才被人稱為“書圣”。除了王羲之的故事,還有華羅庚,他從小家境貧困,初中畢業不久就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是他酷愛數學,勤奮不?。汗衽_旁,能看到他時常研讀數學書籍;半夜里,能見到他挑燈思考的身影……十九歲時,華羅庚到一所學校去當會計,他變得更忙碌了,但他并沒有因此中斷鉆研數學,熬夜是常有的事……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這些名人的故事都是努力的真實寫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尋找相關的教學資源,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學習內容的佐證,增加可信度,以此擴展學習資源,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教師的教學水平關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老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和熟練程度都是對教學開展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要加強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培訓,在教學中更多地接觸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創建信息技術的應用交流會,讓教師在分享中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增強教學效果。
比如,學習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的“做更好的自己”這部分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交流會,讓教師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進行探討,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斷拓展教師的教學理念,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高效開展做好保障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北R梭的這句話向我們展示出來了學生學習趣以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學形式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情境教學法就是近年來在教育教學中被廣泛的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4]。這種教學的方法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真實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相關知識的學習中。
比如,學習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的“友誼的天空”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友誼在自己的心目中意味著什么。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論是言談舉止、興趣愛好,還是性格特征都會受到朋友的影響,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老師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幾名學生坐在一起,一起談論有朋友的感受、交友的智慧等,為高效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此外,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學習情境,通過一個小話劇的形式讓學生來分辨真假朋友。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學會如何和朋友相處,學會分辨真假朋友,構建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作用,促進相關教學的高質量開展。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論是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很多碎片化的學習時間被浪費。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老師可以開展微課教學形式,打破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加便利的環境。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5]。這種教學形式具有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主題突出、內容具體等特征。長時間的課堂學習會讓初中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導致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大不如前。微課教學時間大多控制在5-8分鐘內,可以使學生在這段時間內保持高度集中,習得更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
比如,學習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命的思考”這一單元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教學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版塊,為學生制作微課視頻。例如,在第一個微課視頻中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情感,幫助其認清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二個微課視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生命的短暫性和接續性,使其學會從容面對生命,擔當起生命的使命等。通過這些微課視頻的分批制作,可以使學生充分掌握這部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對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也不例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習資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能使教師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