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娟
(寧海縣躍龍中學 浙江寧波 315600)
隨著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的變化與發展,當前我國已經逐漸由應試教育模式走向了素質教育模式,學校教育已經不再是針對小部分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致力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階段最主要的學科之一,初中英語課堂應該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發展,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個人差異實施分層教學,讓“因材施教”理念不再只停留于理論階段,最終實現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1]。
分層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與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一種基于以生為本理念下衍生出來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一切課堂教學活動都要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原則,以“因材施教”為核心,在深度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以此來實施差異化教育[2]。
縱觀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工作,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部分教師還殘留著傳統落后的教學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唯以成績論英雄”,依然習慣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這顯然違背了我國教育背景發展的趨勢,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而分層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初中學生由于認知能力、基礎知識、家庭教育、知識儲備等因素的影響,英語學習能力與學科素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更好的關注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改變“滿堂灌”式的教學,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通過英語課堂教學獲得進步與發展,都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3]。
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落實與發展下,當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中心與主體地位日益得到突顯。要想將分層教學模式落到實處,首先就要求教師要摒棄傳統落后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課堂中將自己置于教學活動的中心與權威的思想,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措施和方法,要充分的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保護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將學生視為獨立的課題,在了解差異與尊重差異的前提下進行分組分層[4]。
例如,在英語課堂分層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的知識儲量、英語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個性特征等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在對學生的各個因素有了具體的了解與掌握后,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的學生為英語學習成績較好、基礎知識較為扎實、知識儲備較為豐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B層次的學生為學習成績一般,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但學習興趣較高的學生;C層次的學生為學習成績較為落后,學習能力待加強,學習興趣較為低下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分層情況,在后續的工作中對不同組別的學生進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進步與收獲。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工作實施與開展的重要依據,教學目標的設定要與學生能力深度結合,過高的教學目標根本無法通過短時間的課堂教學來實現、最終只能成為幾句空談。而過低的學習目標對于課堂教學沒有難度,無法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知識與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工程中,教師應該要在充分關注初中英語教學總目標的基礎上,立足于本班的實際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之間學習能力與知識水平的差異,設置符合該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5]。
例如,在教學七下Unit10 Section B的 2b: “Birthday Food Around the World”這篇長閱讀時,教師可以按照之前對于學生的層級劃分,分別為A、B、C層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C組的學生而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人,主要是中國人和英國人,在生日時吃什么食物,以及這些食物有什么特殊意義;2.理解并記住課文里的重點詞組和句型。對于B組的學生而言,可以將本節課的目標設置為:1.在完成C組學生任務的基礎上完成2b后面的表格;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答2c中與2b相關的問題。而A組的學生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相應的針對與他們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更高一些,可以在此基礎上,要求A組的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拓展,去查閱更多國家有關生日的一些活動,讓他們了解更多國家的文化,并跟其他同學一起分享自己是怎么過生日的,以及中西方的一些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整個英語教學環節中,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部分,對于整堂課的最終教學成效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學過程中的分層教育不同于教學目標的分層,它是直接面向學生而展開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的工作增加了難度。為了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過于明顯的表現出對于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差異,而應該通過對于不同難度課堂問題的設置來實現分層教學過程的隱性分層,以此來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6]。
例如,在平時的一些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各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參與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幾個不同難度的問題,表面上看這些問題是面向全班學生提出的 但是在邀請學生進行回答時,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分層邀請對應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
課后作業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課后的練習,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鞏固。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應該有目的地展開分層,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完成課后作業,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改變基礎差對學生面對作業時的畏難心理與抗拒情緒。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但同時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有效的教學評價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反思與復盤,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與把握,同時也是對教師課堂教學成效的檢測與反應。因此,在完成一個階段的課堂教學活動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及時進行評估。在評價工作中,也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級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激勵不同層級的學生努力學習[7]。
還是以七下Unit 10 Section B的2b為例,在學完2b后,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時,針對C層級的學生而言,如果他們能夠熟練朗讀就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于A、B層級的學生而言,教師也要以鼓勵評價為主。B組學生如果能分段較流利地背誦,而A組的學生能一次或分兩次較流利地背誦,都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
在整個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即針對學生的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斷變化與發展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具有一定的爆發力的,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基礎較差的學生通過個人的努力能夠獲得較大的進步,而基礎好的學生也可能因為自己的松懈造成能力的下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是完成了初步的分層工作后就一勞永逸了,而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實時信息狀態與變化,及時的對已劃分的層級進行動態的調整,確保分層教學的時效性。
對于初中英語教師而言,核心素養下的分層教學是一種挑戰,從某種層面來說,它為教師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它也是當前教學背景下的必然發展趨勢,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責任,積極探索,在不斷的實踐中將分層教學落實到實處,逐漸實現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