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文
(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學 福建惠安 362100)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勞動實踐類的活動,還需要重視將勞動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中,如此才可以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價值。在勞動教育的開展中,由于歷史學科中有大量關于勞動教育的素材,在實施勞動教育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一名歷史教師,除了需要重視基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外,還需要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通過對歷史教育和勞動教育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十分重要,具體意義體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高中歷史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科相關勞動活動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拓寬學生眼界,實現對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素養的培養。第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協同發展,這將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第三,勞動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還可以豐富歷史課程教學的資源,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這樣就可以更好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并為學生的更好發展奠基[1]。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雖然勞動教育越來越受關注,但是從實際的教學踐行來看,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之所以出現此種問題,一方面,與老師有直接關系,如大部分老師仍將歷史看作是一門應試性質的學科,在教學之中比較關注課程知識的描述與分析,忽視了對歷史課程整體性,也就是沒有對歷史學科知識內涵的深層次挖掘,使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狹隘性較強,在片面的教學理解下,會導致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停留在淺層次的歷史學習中,在教學中缺乏勞動教育和德育因素挖掘和利用時,影響了歷史課程育人作用的全面發揮,也影響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良好品德的培養;另一方面,學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重視自己考試成績的提高,對于老師的勞動教育比較反感,長期如此,老師也就逐漸放棄了該類教育內容的引入,進一步影響了勞動教育和歷史教育的有效融合[2]。
老師是歷史教學的實施者,只有持續提高歷史老師的綜合素質,才可以為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奠基。第一,老師要樹立科學育人理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于老師的教學要求也不斷更新,因此,高中歷史老師需要貼近時代進行教學,對學生實施全面的教育和引導,以便于培養出更多對社會主義建設有幫助的人才。第二,老師要提升自我修養。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老師個人素養的提高十分重要,一方面,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老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思想水平。如學習歷史教育和勞動教育的知識以及兩者結合的知識,同時要及時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勞動教育和歷史教育融合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科學理論與科學文化知識;另一方面,積極進入教學踐行中。在老師掌握大量理論知識之后,就需要進入實踐中更全面的踐行、優化與提升自我,為勞動教育的科學滲透做好準備。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其關鍵在“滲透”二字,要想取得理想的勞動教育滲透效果,就需要老師采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切不可出現生硬灌輸的形式,如此才可以保障勞動教育的滲透效果。
比如在教學“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課時,老師以改革開放為出發點,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中流通的各種票證,如糧票、肉票等,并對其背景以及具體事例進行展示,讓學生全面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并鼓勵將自己知道的關于票證背后故事進行分享。或者老師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改革開放以后的巨大變化,學生在思考后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說小時候身邊的人都騎自行車,現在很多家庭都有了汽車;有的學生說小時候夏天最熱的時候,也只是用扇子、電風扇,現在家家基本都有了空調……通過此教學情境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對新課的知識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還能夠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人們通過雙手不斷創造的奇跡,讓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才讓自己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老師要善于對歷史中人物的挖掘和利用,以榜樣的作用來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品質。比如在教學“宋元時期的思想文化”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從畢昇發明的活動印刷術入手,讓學生明白正是由于畢昇反復的勞動實踐,才探索出了活字印刷術。該技術的出現,不僅實現了印刷效率的提高,還推動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通過歷史人物開展勞動教育,學生的接受度更高,而且也會在榜樣的帶動下,努力向他們靠攏,這樣就達成了對其勞動品質的有效培養。
勞動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意義重大,老師要在對其重大意義感受之后,對自身勞動教育中的不足進行反思,從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情境中滲透勞動教育以及歷史人物中滲透勞動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勞動品質和勞動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