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洛陽鐵路信息工程學校 河南洛陽 471934)
分層教學法是指在學生知識儲備能力基礎上開展差異化教學。中職計算機教育實施分層教學法的主要目標是提升所有學生的應用能力,使他們扎實計算機基礎。同時在中職計算機教育中實施分層教學法與素質教育要求相符,能夠實現中職生共同發展的目標。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初中畢業后進入中職學校。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很少有機會接觸計算機,因此計算機基礎較差[1]。還有少部分的學生來自城市,他們接觸計算機的機會較多,對計算機的掌握程度略高。由于不同中職學校的辦學水平不同,因此學生個體在計算機學習上具有較大差距。
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由于不同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不同,因此在掌握計算機知識上具有很大差距。一些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由于接觸計算機知識的時間較早,所以很輕松的掌握教師講授的知識。對于有他們來說過多的講解他們已經學會的知識是一種時間和資源浪費。而對于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計算機知識,需要教師付出一定的時間輔導。很多計算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這使學生更容易擴大知識掌握的差距。如果事情繼續這樣下去,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感到無聊。
為了更好的在計算機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教師要做好學生計算機基本技能、對計算機知識掌握情況、計算機基礎的摸底工作,以學生不同情況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分組。應當指出的是,由于中職計算機班級學生人數眾多,有必要根據學生人數分組,保證分層次的適中性。如果教師設置的層次過多,將會影響教學設計質量。在分層前,中職計算機教師要合理使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摸底學生學習情況。比如,當了解完班級學生計算機掌握情況后,教師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甲、乙、丙。其中,甲層次學生具有強大的計算機基礎和接受計算機知識的能力。乙層次的學生計算機成績一般,但是在學習計算機知識中比較上進。丙層次的學生不僅具有較差的計算機基礎,而且對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熱情也很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中職計算機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以達到同一組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目的。中職計算機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法時,要盡量讓學生淡化分層的概念,避免學生才產生優秀層次和差層次的思想,從而保護好每一位學生的自尊心,調動中職學生計算機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除此之外,中職計算機教師要在一段時間后根據學生不同表現來適當地調整學生的層次。
當中職計算機教師對班級學生進行分層后,要深入思考如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化的授課。為了提升課堂授課的有效性,中職計算機教師要做好備課分層工作。在具體備課中,教師要嚴格遵守與教學相結合的原則,認真分析和研究計算機教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可行性較強的計算機授課,理性不同層次學生需要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技能[2]。比如在學習使用Word自選圖形這一課時,中職計算機教師要求丙層次的學生能夠掌握繪畫圖形的方法,并進行熟練的繪畫。要求乙層次的學生能夠在繪制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變形和合理的各數轉換,并能熟練的判斷和組合圖形。對于甲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能夠理解本節課中的重點知識,并能夠為小組內其他成員有效的講述。為此,在備課過程中,中職計算機教師要全面掌握新舊計算機知識的深淺情況,重點、難點情況,精心做好計算機備課內容的設計工作。讓丙層次的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體會到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喜悅,為甲乙層次的學生設計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演示難點計算機知識。
做好班級分層是中職計算機教師開展分層教學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班級層基礎上中職計算機教師要使用不同的授課方法。比如在針對乙層次學生進行授課時,要使用“勻速推進,課后加強輔導”的教學模式。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計算機教學時,要充分照顧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培養甲層次學生利用計算機知識來提升自身技能的能力。重點培養乙層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訓練他們的計算機技能[3]。引導丙層次的學生查缺補漏,降低他們的計算機學習起點,合理使用淺講多練的模式。在計算機授課中合理應用分層教學法,可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并激發學生在不同層次計算機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能,而且有利于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4-6]。
綜上所述,中職計算機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分層教學法,充分體現了對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尊重,是因材施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同時也發揚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具體教學中,中職計算機教師要重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好學生摸底工作,積極實施授課分層、備課分層等,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計算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