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
【摘要】德育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借助科學有效的德育手段,能夠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思想意識,不僅有利于班級和諧氛圍的構建,還能夠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規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自律、自愛、自強意識的養成。為此,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初中班主任要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真正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5—0048—02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基于立德樹人的視角下,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積極開展道德教育,將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樹立學生良好行為規范放在班級管理工作的首位,并借由一系列德育手段,為學生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為學生良好品行的塑造以及道德涵養的提升提供更有利的保障。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開展班級活動,提升德育功能
1.巧用班會。班會是培養學生思想意識的重要渠道,學生在參與班會的過程中,能鍛煉與人交往的技能,深入感受團隊精神,能夠在班會中有意識地形成主體思維和責任感,從而不斷在集體中發揮創造性,實現能力的穩定提升[1]。因此,班主任應通過班會活動努力為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讓學生獲得充分的信任,并獲得相應的權利。班會的主題可由班主任設定,而前期的準備過程均可由學生完成。班主任可將學生分成幾組,每個小組輪流負責班會的準備活動。在開展班會時,由于學生在各環節均可自主參與,為此,班主任可在此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真實的狀態。而且通過班會活動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到學生的能力,并確定更具針對性的切入點,進而完成高質量的教學活動。
2.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學生不但可以親自參與,還可在其中形成真實的感受,不斷鍛煉和表現自身的能力和態度,從而在實踐活動的激勵下形成預期的教學效果。實踐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此,在具體組織和規劃活動時,需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實踐內容應更為充實,應為學生設置更為具體的活動目標和要求。二是賦予實踐過程一定的教育意義。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可通過觀察和思考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在既定的時間內接受正面的教育引導。三是盡量調動活動對象參與配合,從而全面實現活動目標,深入挖掘實踐的教育價值,從而達到理想的活動效果。比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社區垃圾分類”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為例,班主任可與學生一同來到社區中,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情況,之后,以此為依據制定垃圾分類知識宣傳與普及活動,在這次垃圾分類社區活動中,學生們深刻認識到了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并對垃圾分類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不僅如此,在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與社區居民溝通的過程中,初中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感也因此得到提升,定期組織這樣的活動,能夠從整體上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形成[2]。
二、通過師生交往,提升德育功能
1.平等對話。以往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占有絕對的控制地位,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也具有高度的主觀性和優勢。但是,當前我國教育行業更為倡導班主任以平等的身份和態度與學生交流,徹底轉變以往的意識和態度,在師生之間建立和諧的溝通橋梁,以平等的對話模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動態。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意識和觀點,如果班主任仍然以集權形式對學生進行管理,提出要求,則會讓學生產生逆反情緒。因而,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盡量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交流關系,應削弱對自身身份的意識,以學生朋友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生活或者學習中的困惑,從而通過平等的對話交流,為學生提供專業性較強的指導和幫助。
2.情感交流。首先,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注重應用情感交流的渠道與學生溝通。班主任與學生開展更為融洽的情感交流,能夠對學生的行為選擇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其次,班主任在與教師的相處過程中,會逐漸總結出與他人交往的規律和技巧,從而形成道德性更高的意識和習慣,為此后交際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為此,班主任應格外重視應用情感交流渠道與學生溝通,準確把握師生情感關系的特征。新時期的師生關系具有更強的社會性,即班主任對學生的態度并不由個人喜好所決定,其中包含更為深刻的社會內涵,是基于社會目標所形成的。最后,班主任也需要以更高的熱情開展與學生的交流,不能因個人對學生的好惡來確定對學生的態度。同時,也需應用更為專業的情感管理策略來培養師生情感。班主任只有向學生表現出親近、誠懇等態度,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和喜愛[3]。
三、促進學生發展,提升德育功能
1.指導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掌握各類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全面發展智力及品德等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為了促使學生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班主任應與科任教師之間建立更為頻繁的交流和互動,在每次考試活動后均需開展學習狀況分析的專題會議,從而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班主任聯合各科任教師可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掌握,制訂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教育。班主任在實施指導的過程中,不僅需針對每個學生提升學習質量,還需從學科層面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班主任應有效發揮自身的職業經驗和能力,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同時也可邀請畢業生回校為學生開展專題講座,集中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2.指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當前,我國對健康的定義不僅包括身體層面,還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班主任是學生學習期間的主要引導者,因此,班主任更應積極關懷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從而以積極的狀態完成知識的獲取。從社會層面來看,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僅與其自身有關,還會廣泛影響到社會的文明發展,因為個人的心理狀態會直接決定其與熟悉或者陌生人的交流程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能力和價值,但目前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評價不一。具體的標準不僅受時代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響,還與習俗、地位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相關。初中生所承擔的學習壓力本身就大,如果再與家長或者教師產生沖突,極有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因此,班主任應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情況,并對其健康發展提供幫助。一是組織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講座。講座內容可分為健康情緒、意志品質的形成與培養,面對失敗的心理調整,以及人際交往方面的技巧等內容。二是在班級內營造更為輕松、和諧的氛圍。班主任可有效發揮輿論作用,引導學生更為重視友誼的搭建,形成更具有凝聚力的班風,使學生能夠相互協作共同進步,同時樂于帶動后進生。三是提升班級管理手段的藝術性,著重維護學生的心理。注意對學生的隱私問題做好保密工作,同時運用民主的交流方式輔助學生解決問題,消除其負面情緒。四是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工作。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和身體素質還不夠成熟,面對來自生活與學習上的壓力往往會產生負面心理和情緒,尤其是在網絡化時代背景下,各種思潮魚龍混雜,共同充斥著中學生的思想世界,為此,班主任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心理疏導,避免學生走入思想的誤區。初中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頻繁、聯系最密切的人,因此,在班級管理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及時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樂觀心態的形成[4]。
總之,班級德育工作不容忽視,科學合理的德育工作能夠為班級管理工作提供助力,不僅能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還能夠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與社會參與意識。班主任要在思想上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個體需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責任和權利,從而使學生能夠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提高學生的德行。
參考文獻
[1]金國苗.論班級德育的個性規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4):42-43.
[2]楊熒.自主德育視角下的中學班級管理模式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9(25):19-21.
[3]趙麗霞,曹瑞,麥清,郝琦.中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現狀調查[J].教學與管理,2016(09):51-53.
[4]張燁.回歸與提升:班主任德育責任的時代要義[J].教學與管理,2007(19):29-31.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