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舒
(江蘇鳳凰報刊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江蘇 210009)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使用和普及,我們進入了一個智能化社會。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帶來了出版業的變革。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4%[1]。隨著社會進入高度智能化時代,在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更體現在軟實力的競爭上。對出版行業、出版單位和出版人來說,如何創新踐行公益精神和社會擔當,提升社會效益,從而提高國家軟實力?本文試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和思考。
所謂公益精神是指,“公益主體基于一定的關懷和利他意識而面向特定社會群體或人類發展共同關注問題而有所施為的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念和人格品質。它不僅是人類情感迸發的一時沖動,更是一種以個體主體性獲得的前提下的理性精神,是自利與利他的統一”[2]。公益精神體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也具有團結互助意識和參與精神。擔當,即“接受并負起責任”(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所謂社會擔當,就是一種對國家、社會和人民負責的使命意識。由此可見,無論是公益精神還是社會擔當,都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這與出版業的核心價值、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要求是一致的。
出版物歸根結底是文化產品,編輯出版工作歸根到底是文化工作,出版經營最根本的還是文化貢獻。無論是傳統的出版活動,還是當今的出版產業,“出版的本質是文化”,即出版企業的終極目標是傳承文化、積累文化、傳播文化、發展文化、創造文化[3]。可見,文化貢獻是出版的核心價值,出版應對文化的傳承、積累、傳播、發展、創造作出相應貢獻。對于出版單位和出版人來說,對國家、社會和人民負責應該是第一位的。
所謂社會效益,強調的是生產和服務活動產生的非經濟性的社會效果、社會收益,考量的是過程和結果的社會影響。就出版業而言,社會效益則是指出版物和出版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和社會貢獻[4]。近年來,國家對文化企業尤其出版企業社會效益的評價愈發重視,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等印發《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2019年中宣部下發《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由考核辦法可知,除出版物自身的社會效益外,出版單位的公益性行為也是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
在智能化的背景下,人們的社會生活、消費方式,人與人、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的關系等,都發生了諸多變化。世界局勢愈發復雜,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越加凸顯。出版是傳承文化與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民族文化,構筑精神家園,闡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都離不開出版。在維護國家安全、保持社會穩定方面,出版人尤其需要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作為知識和信息的重要傳播者,出版單位在保證信息客觀真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準確引導社會公眾認知等方面更肩負著重大使命。
作為體現出版業社會效益的重要載體之一,出版企業的公益擔當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出版高度和廣度。“對于經營性出版單位來說,社會效益首先體現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把向大眾提供有品位、高品質、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作為第一要務。”在智能化的新時代,對出版行業、出版單位和出版人來說,如何創新踐行公益精神和社會擔當,提升社會效益,如下幾方面可作為路徑與策略[5]:
對出版社來說,雖然免費不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出版物所承載的知識應得到普及和傳播,這離不開出版社的開放與共享。因此,作為有擔當精神的現代企業,應適當地精選部分內容對公眾開放,實現共享,積極投身公益性傳播。尤其在突發事件的特殊時期,更是如此。如在2020年疫情初期,這一最艱難的時刻,不少出版機構聯合數字平臺,免費開放一些內容資源,包括將出版產品或者服務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如部分科技類出版社免費提供疫情防控類圖書的電子版,引導人們科學抗疫;部分教育類出版社免費開放各類教材與相關教育內容,滿足停課不停學的需要等。這些不惜成本、不計回報的行為,雖然短期內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但對于提高企業的品牌認知度,打造卓越的企業形象有著積極的作用。
對于出版物來說,尤其是時效性強的出版選題,如果內容缺乏深度和特色,很容易淪為“易碎品”。無論是針對突發事件的主題出版,還是日常的出版工作,避免制造“易碎品”、致力于做精品,應是出版人的擔當。
出版企業也是一種傳媒力量,傳媒除了硬實力(資本、技術、人才等可衡量的實力)之外,還有軟實力,如公信力、文化、影響力等,這其實也是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能夠很好地將硬實力與軟實力結合起來使用,則是“傳媒巧實力”[6]。對于出版企業來說,提高“巧實力”也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的路徑:①提前策劃,提出階段性出版對策和方案;②資源整合,在內容上形成規模與合力;③深度策劃,突出優勢和專業出版特色。④全媒體策劃與發布,擴大傳播與影響。
2020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3%,較2019年的81.1%提升了0.2個百分點。可見,數字化閱讀在國民閱讀中占據了很大的部分。而在幾種閱讀方式中,有著11億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無疑占據了最大的份額。目前,中國大部分出版社在微信公眾號的建設上都已完成基本建設。
得益于新媒體的發展,出版企業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自覺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也讓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快速呈現在普通民眾面前。對出版社官方微信號來說,開展主題活動,凸顯時效性、互動性是其優勢。尤其在突發事件的主題出版中,官方微信理應起到“沖鋒陷陣”的作用。在智能化的新時代,出版社官微的建設還應進一步完善與推進:①只有框架而“放任自流”的官微應加快建設步伐;②讓官微變成真正的“流量擔當”,因免費發送而帶來的閱讀量井噴式增長,并不穩定,只有持續做好官微的內容和服務,才能使官微發展形成良好的生態。
傳統出版理論認為,編輯是出版的把關人,提高編輯能力是提高出版單位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在發生疫情之后的今天,在市場充分競爭、數字化迅速發展的新環境下,出版單位要創新發展不可只依靠編輯,包括管理人員、發行人員、新媒體等在內的出版人形成合力,方能提高出版單位文化建設的綜合能力。出版單位要執行內容建設、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其中隊伍建設主要就是出版人才的培養和塑造。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勇擔社會責任的出版人,才能履行社會責任,創造社會效益。對于管理者來說,堅持導向意識就是要堅持陣地意識和守土有責的思想,嚴格三審把關;對一線編輯來說,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具有人文關懷,以出版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己任。
公益精神和社會擔當,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對國家、社會和人民負責的使命意識。這是出版業的核心價值,也是對社會效益第一的堅持。社會效益反映的是一個出版單位服務社會思想文化建設的綜合能力,堅守社會使命、擔當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也體現了整個出版行業的高度和廣度。在如今紛繁復雜的時代,我們出版人更要肩負起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使命,增強“四力”,對文化的傳承、積累、傳播、發展、創造作出相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