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超
(安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外語教研室 安徽池州 247100)
國內對于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研究越來越多,很多專家學者做了很多深入研究。比如九江職業大學鄧東波副教授認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新階段,切實強化“四個自信”在包括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中的滲透、優化大學生的信仰教育是不可忽略的任務”[1]。阜陽師范學院李強教授認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在加強交流與合作的同時,文化上的融合與碰撞并存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導致大學生理論信仰多元化”[2]。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李雯麗認為:“從當前的情況看,大學公共英語是在教學計劃中安排課時比較多,學生學習周期比較長的一門課程。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蘊含著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中國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相比較,產生文化比較、文化排斥或文化相融等方面的心理。如何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在闡釋中國特色的同時,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大學英語課堂應當成為重要陣地”[3]。高健在《培育大學生提升“四個自信”的路徑探尋》(2017)中提出探尋培育大學生提升“四個自信”的路徑,要把“四個自信”的內容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必須進一步開發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路徑,即課堂理論教育路徑、社會實踐教育路徑、網絡信息教育路徑、校園文化教育路徑[4]。
上述提出國內專家學者對于研究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很多,對英語課堂教學的也很多,但很少有人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展開研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這同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于新時代,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標志。因此,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把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放在首位。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設者,必須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在認知形成過程中,由于具備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分析能力,已不滿足于被動接受現成結論,往往會對現有結論進行深入思考。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就要幫助大學生系統把握文化自信的來源,做到有說服力地解疑釋惑。“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中國共產黨90多年、新中國近70年、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中,講清楚“四個自信”來源于歷史、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真理。中國共產黨用近百年時間交出的答卷,足以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氣與自信,無不有力地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5]。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我國的醫學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醫學研究成果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極大提升了中國醫學水平在國際中的認可度,對于廣大的醫學生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鑒于語言學習的特殊性,使得英語課程教學必然有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判斷功能,語言的學習不可能脫離特定語言承載的特定的文化內涵。大學英語課程學習,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陣地,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在傳遞英語語言文化的同時,難免要傳遞一定的意識形態傾向和價值取向。因此,幫助學生樹立世界眼光,拓展國際視野,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大學人才培養目標賦予大學英語課的重要職能。
大學生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課堂之外的親身實踐體驗,更離不開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和灌輸。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大學英語教材中的知識篩選、構建、呈現以及評價,都蘊含或傳遞著特定文化色彩、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教師傳授知識的重構、呈現等,也必然附帶傳遞著一定的文化心理傾向和價值取向。如何充分研究和梳理英語教學內容中蘊含的中華文化教育資源和內容,遵循語言教學自身的邏輯體系和基本規律,如何吸收借鑒英語國家優秀文化,應當成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
安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作為一所醫學類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醫學人才的重任。英語作為一門公共課,也是每位醫學生的必修課。同時,長期的英語學習容易使學生產生對于西方歷史文化和英語語言的偏向問題,導致學生有重英語語言和文化而輕漢語語言和文化的風險。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特別重視母語文化的失語現象,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注意與語言學習的契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英語課堂教學成為弘揚中國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中國自信的英語課堂。
新時代文化自信具有豐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素養。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在英語學習中,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要堅定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語言教學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教會學生運用英語既是目的,也是方法。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本身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基因已然被學術的理性話語所遮蔽。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往往以學生掌握運用英語語言表達、英語國家概況和歷史文化為主,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忽視中國語言文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提高。例如,在教學方面可能存在重視了解英語國家歷史和文化對掌握好英語的重要性。因此,包括文化自信教育的課程思政就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四個自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新時代高校英語課堂走深走實。新時代的高校學生必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來學習西方優秀文化和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