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聿明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2)
隨著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高,高職教育備受社會關注,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為社會培養出專業型的技術人才。而對于物流管理這種專業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校要及時掌握物流市場的動態,將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加強與企業有效合作,讓學生掌握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畢業后在就業中占有競爭優勢。
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所需要的投資數額較大,雖然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越來越重視校企合作,但是由于缺少國家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許多校企合作僅僅流于形式,局限于讓教師帶領學生到物流一線進行參觀、在讓內部人員到學校參與知識講座進行宣傳,對于實訓基地的建設提供的資金有限,導致學校真正想要建設實訓基地的任務非常艱巨,缺乏充足的教學資源,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無法學習更多的知識,實訓基地的建設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1]。另外,部分實訓基地的建設沒有制定規范合理地運營機制,所生產的效益不是很明顯,企業在給予一定投資金額后沒有收到同等的回報,在經濟效益的影響下企業會喪失校企合作的熱情,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
學生通過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教學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核心素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物流企業的經營模式重視時效性和經營效率,而許多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本身就缺乏實際教學經驗,學生日常教學和物流企業工作時間上具有明顯的沖突,不能真正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中規模較小,而學生數量又比較多,真正提供給學生的崗位數量有限,學生不能完全參與到實訓過程中,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進而影響實踐工作。而這些沒有專業技能的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也非常容易出現錯誤,相對的影響到服務質量,在物流服務環節會遭到客戶的投訴,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導致教學工作不夠順利。
由于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條件要求較高,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建設資金。所以,高職院校在選擇企業合作單位時要慎重考慮,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企業的經營模式、管理機制、經濟效益以及企業的生產信譽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真正的達到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校企合作中的實訓崗位能夠滿足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實際需求,實現校企共贏、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2]。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中必須以校企合作模式為基礎,才能實現雙方共贏的效果,因此,在建設實訓基地時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合作模式,共總結出以下三點:
第一,高職院校具備充足的資金條件、穩定的物流專業基礎、先進的物流管理設備和設施以及專業的師資團隊,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就可以選擇以學校為主的合作模式,在此基礎上建設實訓基地,資金可以全部由高校進行投資,在管理和實際運營中也由高職院校全權負責,合作的物流企業主要負責物流服務、管理技術、經濟效益的控制方面,有效的促進校企合作。第二,對于投資資金缺乏的學校,就可以選擇由企業進行全額投資以及所有的生產環節的管理和控制,學校就只負責建設實訓基地的場地以及參與實訓的學生。第三,就是校企合作進行建設的模式,這種情況下,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建設投資,在物流實訓管理中也同樣選擇校企合作的參與方式,學校提供場地和人力資源,企業給予物流設備和設施的支持,相互制約,相互發展,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物流管理專業的技能水平,幫助他們在畢業后適應物流企業的工作,推動物流行業的持續發展[3]。
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中涉及的范圍以及物流行業發展規模較廣,在管理工作上容易出現問題,因此,想要更好的實現合作共贏的狀況就必須加強建立完善的管理運營機制,從學校、企業、社會、群眾等不同環節上進行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讓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的正常運營得到基本保障。從校企雙方的經濟效益出發,在實訓中不斷發揮自己的管理優勢,幫助學生提升專業素養,提升教學質量,達到預期中的實訓目標,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物流專業人才。最終在經濟效益的支持下不斷提升生產型實訓基地的規模,逐漸走向產業規模化,提高生產質量,促進實訓基地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建設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基礎上,不斷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理地合作模式,優化實訓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專業的實訓場景,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更好的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增強實踐經驗,為物流行業培養出符合實際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實現校企合作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