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瀟瀟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9)
高校科研管理創新一直以來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對高校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管理作為高校科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相關學術理論研究層出不窮,亦產生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可以說這一客觀現實值得我們去審視,因為任何一項議題的確立往往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熱點和研究趨勢之上[1]。因此,本文透過服務視角淺談高校科研管理的創新。高校科研管理從字面上來看,是做好科研項目的管理,而從更深層次的內涵來看,是面向從事科研工作的老師和學生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通過改進工作方法,優化體制機制,提升服務意識,從而實現科研管理方式的創新。
在許多高校科研機構中,科研管理人員并非相關專業出身,專業化程度較低會直接影響服務質量的提升。此外,因其服務意識不足、自身服務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因素,科研管理人員的思想很容易被束縛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在實際工作中,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保持學習、與時俱進,否則就很容易變得日益封閉;如果不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和信息化技術,就很難提供高質量的科研服務。隨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深化發展,對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科研管理人員的需求愈加強烈。
如今的高校科研管理呈現出與互聯網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新特點。然而,科研管理信息系統盡管日益發展,很容易忽略使用者的客觀實際需求,服務缺乏靈活性,人性化程度有所欠缺。例如,部分中老年教師不擅長使用電腦填報相關信息,常常會出現求助無門的被動局面;還有一些重復繁冗的辦事流程,很容易占用科研人員大量的時間處理行政事務,從根本上沖擊了科研人員對高校科研服務的認可。
科技成果是科研人員經過長期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包括論文、專利等方面。一直以來,受“重教學、輕研發”“重論文、輕專利”的考評體系影響,許多高校科研人員專注于申報縱向課題,偏重基礎理論和科學技術前沿問題研究,追求技術先進和成果新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市場和社會需求的深挖與發掘,而部分科研項目的主管部門很少明確項目承擔方的成果轉化責任和期限,也沒有將科技成果的轉化情況納入項目評估和考核體系之中,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多處在實驗室階段,技術成熟度較低[2],未能真正地實現量產或進入市場。同時,在對科研人員的考核與職稱評定過程中,轉化科技成果的激勵有限,導致從事相關工作的老師積極性不高。因此,亟需在面向市場需求、成果轉化、和獎勵激勵三個環節建立健全的協同機制,實現科研服務的閉環管理。
結合前文所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也存在著科研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相關管理人員專業化程度較低、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不成熟等現實問題[3]。通過收集資料,結合實際工作的思考,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在科研管理的崗位上為研究人員提供服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競爭逐漸激烈,這樣的競爭更體現在科技人力資源的競爭。科研管理的本質歸根結底是圍繞著人員的管理,“以人為本”依然是做好科研服務的重要內涵:如何留住人才、更好地服務人才、讓人才發揮最大的效用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必須思考的問題。高校科研管理也不例外,在工作中應加強對科研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更新理論知識,并與實踐工作相結合,提高在具體工作中的服務能力。作為科研管理工作者,也應深刻認識到科研服務“與時俱進”的重要性,不斷更新服務理念,進一步提升科研服務質量。
高校科研管理人員的工作之一是在項目申報、立項、研究的各個環節,為承擔科研任務的師生提供必要的服務與支持。因此,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做好分內之事,更應“想老師所想,思老師所思”,設身處地地為老師們著想,將事情做在前面。盡可能地精簡與科研項目相關的行政事務的辦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讓老師們能夠全心全意地專注科研。同時,科研管理人員也應注重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從而將服務意識內化,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讓科研管理人員認識到自己崗位的特殊性,也讓科研管理工作者認識到服務與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高校科研管理人員直接面向一線研究人員和師生提供服務,是高校科研工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應結合科研工作的實際需求,不斷優化、完善科研管理人員的選人、用人制度;多吸收具備專業背景的人才,注重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利他意識與責任感的培養,這是使高校科研管理人員發揮服務意識、做好服務工作,實現科研服務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