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杉 吳 佳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成都 611731)
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把握好“科學研究”與“思政育人”之間的關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要求,更是為高校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創新引領性人才提供“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的使命任務。
本文以某理工科大學為對象開展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輔之以訪談,共收集到線上問卷633份,共進行線下訪談20次。
在生涯規劃方面,從學生就業時的主要考慮因素排序來看,有61.7%的同學將“是否能帶來足夠的經濟收入”放在第一位,有29.5%的同學將“是否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放在第一位,而將“是否能對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放在第一位的同學僅占比13.1%,分別有2.2%和1.6%的同學選擇了“是否能滿足家庭對自己的期待”和“是否會有相對較高的社會地位”。整體分析這一板塊可見,當前高校本科生群體應試教育痕跡依然明顯,大多數學生在高考志愿填報及對未來就業的考慮中,更容易受“分數”“排名”“經濟收入”等可量化的選擇所影響,在“理想”“志向”“興趣”等方面普遍考慮較少。
在科研育人方面,問卷顯示,僅有39.5%的同學參與過科研活動;有76.4%的同學認為“課程相關的科研”最能促進科研興趣的養成;在“你認為哪個因素最影響你參與科研的認同感”這一問題中,34.4%的同學選擇了“團隊的科研氛圍”,23.8%的同學選擇了“課題的研究內容”。對于學生心中“科研育人的影響方式”這一多選題,選擇“師生互動中教師言傳身教”“科研團隊中的群體互動”“科研過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三個選項的同學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當問及“教師在科研活動中是否會進行思想行為教育”時,有47.8%的同學表示教師會有意識地進行思想行為教育;學生們認為,在“在科研活動中教師對你思想行為影響較大的方面”主要是“扎實學識和科研能力”以及“科研道德和科研誠信”,而“科研理想及科研目標”選項選擇同學較少;在當前的科研育人氛圍方面,問卷顯示有49%的同學認為“科研育人氛圍濃厚,同學們積極參與”;在科研育人的功能方面,綜合排序第一位的是“幫助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其后依次是“激發學生持久深入的科研興趣”“規范學生求實求真的科研道德”“樹立學生科技報國的科研志向”等。
大學生學習志向和興趣的雙重缺失是目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問題。因此,理工科大學更應該積極涵育科研育人的內涵,圍繞“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立場—頑強奮斗的價值取向”三個主題,將科研育人與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相結合、與弘揚學校奮斗精神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科學家故事、科研團隊故事、重大成果研發故事”中深挖科技內涵、中國貢獻,從“青年專家育人團隊、黨員師生示范團隊、學術精英領航團隊”的示范引領中汲取力量,堅定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科研自信,引導學生樹立與時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曾說,“如果沒有興趣,僅僅呼吁純粹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內在學術興趣的缺乏如今已經成為高校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外部壓力、激勵下的高投入得到補償,但卻無法激發學生從事科研主動性、深度學習的投入性和持續創新的發展力。因此,要積極開展普適性的科普類活動,積極傳播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通過走近產業前沿、技術前沿不斷拓展學生科研視野,引導本科生從多元化的科研參與途徑中不斷認知自我,從而將學習興趣激發成為“科研志趣”的過程。
科研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技活動應遵循的行為準則,理工科大學的本科生將是我國科技發展的未來和希望,針對這一群體開展科研育人,不僅應樹立學生科技報國的科研志向、激發學生持久深入的科研志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還從學生踏入科研的第一步起就注重規范其求實求真的科研道德,凈化科研道德教育環境、提升學生對學術道德的認知,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完善學術道德制度,讓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自我約束與導師約束相結合,讓學生不僅真誠地信服、接受并遵守科研道德規范,并且自覺地將科研道德和行為規范納入到自身思想、情感和行為中去,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
開展科研育人,最終還是要在科研活動的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存在感、認同感和獲得感,要積極做好學生科研之路的啟蒙引導。為此,可以通過開展課程牽引、項目體驗等工程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科研,接受學術訓練以具備繼續攻讀碩博的能力,讓科研育人持續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推動學生與團隊、導師、企業等的互動引導學生融入科研團隊,讓全員貢獻科研育人力量;通過搭建各類平臺,積極優化科研育人環境,根據學科特點和科研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與課程相關的、開放性的、可選擇的、有持續性的科研參與途徑,全方位營造科研育人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