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瑛
(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蘇州 215100)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伴隨學生可持續發展應未來社會、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1]。
在學校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集中體現著學科的育人目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價值觀,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品格,形成和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具體到中等職業學校而言,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不僅涵蓋了思政政治認同、職業精神的內容,還包含著法治意識、健全人格的層次,公共參與也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十分重要的[2]。
在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哲學與人生是基本組成部分,也是必修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要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能夠明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進而會加以運用,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基于學生成長的角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奠定人生的正確的基調。哲學與人生教學內容以生活智慧、生存本領、生涯探索、生命價值為核心,探討個體與自己、集體、社會不同層面的關系,從而獲得政治方面的認同、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形成科學法治意識,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其目標正是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落到實處。
課程要求思想政治課將培養政治認同作為根本任務,并以此為基點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國家和社會主義道路的熱愛和認同,在具體實踐活動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職業精神的培養是本課程針對中職學生提出重要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社會上的職業有著正確的認識,對勞動全面、系統地認知,能夠依據自身的條件確立相應的職業理想。哲學與人生課把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也貫穿其中,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能夠自覺維護社會的公平性、正義性,認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成長為高素質公民。此外,還將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任務,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觀,養成公共事務參與的良好習慣。最后,中職學生的健全人格也是課程追求的教學目標,希望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養成自信、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適應社會和正確應對挫折的能力[3]。
時政教育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同時能引導學生全面看男待,社會現實問題,便于澄清在形勢和政策等問題上的模糊認識,深化學生對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增強思想政治覺悟,提高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講授哲學與人生第十一課“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時,由二孩政策的開放導入,讓學生思考人到底是資源還是負擔?使學生明白人口的發展政策變化是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的,同時還讓學生認識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鼓勵學生要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在社會發展的大潮中樹立個人目標,明確發展的方向[4]。
在教授矛盾觀點與人生動力時,要加深對矛盾含義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知識點的理解,并從中受到啟示:全面分析問題才能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的人生態度才能戰勝困難,猶如每個付出的人,正是他們通過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由時政導入,設置思辨問題,豐富的教學結構和層次,除了拓展教學內容外也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度的學習,讓學生勤于思考,理性分析,真正的從內心理解和認同國家的政策方針,自覺地參與公共活動。
哲學與人生課程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強化以學生身邊的、現實的案例作為教學抓手,觸及學生心靈,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加學生發言權的同時引導學生識別正確與錯誤,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職業精神。
在講授現象本質與明辨是非這一課時,從生活中必備的每一頓飯開始討論,問學生是否買到過假冒偽劣商品,談談當時的感受,如果你是生產者或經營者,你會明知商品有問題還堅持出售嗎?通過角色的轉換,讓學生明白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明確做人的基本條件,懂得區分善惡,辨析真假,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同時明確自己不應該做什么,具體到社會生活中,也要能夠自覺抵制生活中的不良影響,積極傳遞正能量,做一名積極向上的好公民。又如在講授創新能力培養時,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引入傳統地域文化與現代建筑理念為一體的案例——蘇州博物館,從設計師貝聿銘“多變的設計和不變的中國心,濃濃的家鄉情”談起,使學生明白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是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享受生活。又用貝老對精益求精的追求感染學生,使他們清楚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的綜合體現,要學習和領會工匠們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踏實、認真地對待每一項工作,明白品質每提高一分的重要意義,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助力中華民族的繁榮和騰飛,培養科學家,培養技術大咖,也要培養能工巧匠,我們既要學習“工匠精神”,也要傳承工匠精神。
人格教育的意義在于對學生內里潛能的激發,引導學生形成強大的內部自我管理和調節力量,促成人格的塑造升級。在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對現有教學資源的進行巧妙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真發問、真表達,組織學生真實踐、真研究、真合作,達到師生與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立體互動,使學生產生較好的情感體驗,以此促進他們獨立思考,從而形成積極的思維。
在組織普遍聯系與人際關系教學內容時,通過匿名方式讓學生分別寫出自己樂意和不樂意交往的人身上的十個個性品質,匿名方式無壓力的真實想法表達,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讓學生默默地在心中自省,教師再進行樂觀評釋,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地看待和對待生活,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引導學生重建人格,激發學生發展和成長的內動力。再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人際交往的快樂和明白人際交往的原則,組織學生成立互助學習小組,建立互助微信群,制定小組學習目標,確定成果檢驗方式,定期反饋心得,通過真實的交往體驗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這種立體式互動教學模式,在遵循學生人格理論知識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培養,強調情意動機系統的啟動,通過實踐和行為交往訓練進行教育滲透,實現教育內容的人格內化,以情、以理、以事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陶行知說:“學校千教萬教,教人真理;學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思政政治課堂不但要培養懂真知識、會真本領的人,還要培養他們追求真發展,著眼于未來、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