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姍
(中山市廣東博文學校 廣東中山 528400)
問題意識也稱為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高中歷史老師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就可以將學生帶入深層次的歷史學習、問題分析與解決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還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歷史教學經驗,對歷史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建議進行闡述。
當今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造性思維,這點在各領域的發明創造中就可以體現出來。所以,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要求各學科的教育者都要加強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重視度,而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則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發問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帶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與養成,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新方法和新思維,進而促使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持續提高[1]。
通過對近幾年歷史試卷的分析發現,其試題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察,傳統的以學生歷史知識點學習為目標的教學方案,容易讓學生陷于死讀書的困境中,并容易讓學生學習中失去競爭力,甚至會影響學生后續在社會中的競爭力。而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則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越來越靈活,在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競爭力自然會不斷提高。
高中歷史老師通過對學生感興趣話題的拋出,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而學生在具體探究之中,會比較容易進入對教學內容的提問之中,既可以保障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效果,也可以實現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2]。
比如在教學“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一課時,在課堂中,老師可以向學生拋出這樣的話題:“在提到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蔓延時,很多人都會想到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邦政府制度這兩種制度?難道只有這兩種制度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這些國家的國情和英美兩國的國情一樣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還存在哪些制度?為什么課本中羅列了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在這一話題的引導下,學生產生了對這些問題的探究興趣,并會在完成這一節課內容之后,用所學知識并以提問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既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留白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可以將學生帶入主動提問與交流之中,這不僅可以實現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還可以實現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進而達成對有效提問目標。
比如在教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課時,課本之中有一個“學思之窗”教學板塊,老師可以圍繞該板塊進行留白設置,由學生進入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時采納其他家思想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在對問題的討論和主動提問之中,會對問題進行創新的解答,有學生認為當時百家力量不可忽視,可以說對其他家思想的采納有不得不為之的因素;有學生認為其他家的思想與漢武帝所制定的國家發展方向一致……針對學生們給出的不同答案,老師除了要及時回應之外,還需要將學生帶入多層次的思考中,如經濟、政治、文化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全方位思考與提問之中,對這一節課的內容有真正的理解,并促使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發展。
高中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由淺入深學習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多鼓勵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并對學生的深度思考進行有效引導,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構建更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比如在教學“抗日戰爭”一課時,學生在對這一節課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會對“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內容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在大腦中會構建起外度入侵以及國人對抗的情境圖。而在情境圖的影響下,部分學生也產生了疑問,如在眾多關于歷史的影視劇中,中國人的形象十分的剛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勝。為什么在真實歷史中戰爭持續時間較長呢?為了讓學生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歷史劇邏輯對歷史演變的過程中,真實歷史中發生的事件是否還會發生?這是不是對某些影視劇沒有真實還原歷史呢?在學生對問題思考與解決之后,老師還需要做好對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如讓學生進入對“九一八”事件歷史事件發生過程與西安事變進行聯系,這樣學生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也就實現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構建。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會得到順利培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老師需要在準確了解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價值的基礎上,從借助話題導入、設置留白以及深度思索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有效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問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這樣就可以在促使學生綜合性發展的過程中,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