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煒彬
(汕頭市潮南區峽山上東浦初級中學 廣東潮南 515144)
在面對初中學生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我們可以發現,在歷史學科中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從宏觀和微觀來審視歷史現象,審視生活。在課堂短短四十幾分鐘的時間中,教師會為學生展示一個龐大的歷史場景,會讓學生挖掘歷史素材的內涵,促使初中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問題和歷史知識中的歷史現象進行對接。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對于現實生活充滿了好奇心,但是卻又缺少表達的能力,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經歷和發現,但是卻又難以找到關鍵點。“以史為鑒”可以讓學生凝聚各種點,提出自己的疑問,提出各種想法,促使正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初中學生能夠擁有表達的載體。當然,要想讓初中歷史教學發揮出預期的教育價值,我們就需要對于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整合、改革。通過積極地推進課程改革,促使教師、學生都能夠做出改變,擁有上升空間[1]。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在落實課程改革目標的過程中,課堂是無法取代的載體。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在課外自由的涉獵,但是,課外信息的搜集過于散亂,學生需要有效的處理這些信息。課堂就是學生匯總信息,梳理情感、思想,接受指導的基地。基于此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激活更多的元素,用課堂中的每一次互動來幫助學生生成學習的體驗。期間我們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歷史情境,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內在發展[2]。如:①應用聯系生活實際法創設情境。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假設將自己的身份換作成一位歷史名人,想想自己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是不是跟歷史名人一樣,去努力奮斗、報效祖國。初中學生往往會被自己的小我問題所困擾,他們的外在叛逆表現其實也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內在困擾。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我們可以借助歷史資源幫助學生疏導自己的情感,促使學生能夠讓自己的小我問題和歷史上的經典事件、人物的境遇進行并軌。此時的初中學生會逐漸的平復自己的心,會逐漸的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問題,進而跳出小我,生成社會責任感。②應用對比推理法創設情境。這樣的方法在我們學習過程中是經常用的,便于記憶。如在學習如何評價林肯和華盛頓功過的時候,學生可以對比著對兩人進行評價,因為兩人都是總統,而且在美國歷史上都很有名,所以兩人的功都是大于過的,所以在總結的時候對比著就得出了問題的答案。在創設歷史情境的過程中,我們要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而提升的方法不是將教師、專家的思維成果傳達給每一個學生,是讓學生融入一定的情境,擁有自己的想法,進而和其他的思想進行碰撞,在一次次的生成火花之后,學生一方面可以擁有更多的共識,另一方面也會不斷地生成有共享價值的個人見解。初中學生需要這樣的空間和平臺,借助這種方式,初中學生可以勇敢的發聲,他們的思維深度也會不斷地提升。③應用對照學習法創設情境。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學生可以用歷史人物的品質和精神來鼓舞自己、激勵自己,學習他們是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在新的人才觀、活動觀、學習觀的指引下,我們可以發現,教育者對于學生的引領已經是全面的、多元的。學生需要擁有核心素養,需要身心健康的成長起來。作為初中歷史教育者,我認為,歷史學科的教育優勢之一就是可以影響學生的內在。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教學目標和教育目標才能同時有效的得到實現。而這也是我們實施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相比固態、靜態的學習方式,他們更喜歡動態的行動化的學習方式。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從這一點入手進行積極地規劃[3]。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參演歷史劇,讓學生能夠在分析角色的特點時,在研究歷史人物的經歷和表現時,進行深刻的挖掘。不過歷史劇雖然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如果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么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么,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后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于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為了實現活動目標,我們要注意讓活動能夠不斷地產生實效。讓初中學生可以真的成為“演員”“導演”“場務”等等。學生可以進行個性化的設計,教師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梳理信息,為學生的活動把握方向,對于學生的各種表現不斷地進行評估和指導。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制作美篇,選擇可以觸動他們心靈的經典的人與事,讓他們搜集信息,進行標注,在有了較為客觀的認知之后,選擇“閃光點”進行作品的制作。我們還可以為學生推薦經典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減小學習壓力的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專家、教師的思想,這種方式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更有吸引力。初中學生畢竟是“學習者”,而且是不成熟的“學習者”,“以史為鑒”是讓他們積極行動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完成了學習活動,他們的情感、思想、認知也在不斷地同化,這種學習模式對于學生生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有極大的助力作用,當然也極為貼合初中學生的發展天性。
綜上所述,在落實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不斷地實施課程改革才能讓歷史教學擁有生命力,產生最大的教育價值。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期待在動態化的可以行動的學習空間中完成學習任務,他們期待借助已有的資源完成深化學習。傳統的單一化的多記憶型的學習模式只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學生的行動能力。在不斷地推進課程改革之后,這一點得到了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