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重慶市清華中學校 重慶 400054)
學生對于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總是停留在表面現象,許多學生都反映課堂上能夠聽懂老師的語言,當自己做題時,卻不知道如何運用,這種教和學的不和諧局面給許多學生帶來困擾。有一位教師形象的說,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是如何“包餃子”,而習題中出現的卻是如何“蒸包子”。也就是說教師所講的內容是例題,而課下的習題缺少在例題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的,而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不夠,面對多變的習題,學生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運用知識解答。對于這種現象高中物理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讓學生能夠在記憶中尊重事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性,用物理知識去驗證習題,多鞏固習題知識,通過學生的靈活性提高,更好的體會物理知識,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1]。
高中生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總是缺少主動性,翻看物理課本上的知識,大多是語言的敘述性內容,如果單靠學生去預習,其理解的范疇過于狹窄,作為高中物理教師在知識講解上過于古板,其語言趣味性較差,更不能夠跳出課本的圈子,把學會作為教學的目標,許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以知識的講解為主,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卻放在了次要地位。
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對于我們的生活和生產能夠起到提高效率、節省力氣的目的,而高中生對于生產和生活的參與性不足,因此,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總是全盤接受,不能夠理性的分析其利弊,更不能夠把知識的重要性品味出來,在理解知識上也較為遲緩,特別是一些邏輯性發展較慢的學生,對于許多的物理概念其價值性體會不足,缺少實踐性,也造成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興趣不濃厚。
高中生已經有了思考的獨立性,他們愿意依靠自己的思維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于教師的內容講解總是選擇性的接受,對于不能夠理解的內容其記憶力欠佳,而現實教學中,物理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機會較少,單憑學生的強化記憶還不能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滿足感。在高中物理實驗新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對一些所囊括的要素進行深入的探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常容易進行獨立的思考和設計,并最終加入到設計的整體過程中。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些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嚴重缺乏創新和實踐的因素,導致最終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沒有辦法被有效地提升。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開展物理教學的動力,實驗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項內容,他們愿意在實驗室中去探索,更愿意自己親手創造奇跡,看到實驗現象和教師所描述的一樣是一件讓人很雀躍的事情。高中物理教師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實驗活動的參與性,還應該能夠改變以往的實驗課,能夠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方案,給學生的思維帶來更多的突破性。老師在實驗教學時,應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跳脫出來,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活躍而富有創造力的實驗課堂。例如,在教學“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內容時,先通過課件播放一段過山車的精彩視頻短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游戲實驗的導入,讓學生自主完成一個有關“麥克斯韋滾擺”的實驗過程,通過學生自主操作這個小實驗,思考并分析實驗中有關動能和勢能的變化情況,以此激發學生對這一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中生的實驗操作水平還有待提高,許多教師為了學生的安全考慮,在實驗之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學生在實驗時出現危險,為了能夠保障學生的安全,物理教師總是手把手的教,不錯眼珠的巡視,這種實驗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和思想。高中物理老師應從實驗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在老師的引導與點撥下,讓學生自主探索實驗的過程,并自主去發現和得出結論。例如,在教學“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可通過提出問題:受到靜摩擦力的物理一定是靜止的嗎?靜摩擦力可以成為受力物體的動力嗎?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猜測一下問題的答案,然后思考、探討壓力、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再經過實驗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之后,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物理實驗的過程也即是對物理理論知識的探究、驗證和原理知識鞏固的過程,所以老師應注意實驗教學引導的方法和策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教學中,老師應結合課本所學內容提出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實驗過程來發現和探究生活中物理的創新[2]。如,在學習安全用電的相關知識時,先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物理認知能力,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相關物理知識進行回憶,然后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思考自己生活周邊存在哪些用電的安全隱患,并提出個人認為可以采取的完善措施。通過結合實際生活的實驗教學引導,學習到物理理論知識的應用創新。
總起來說,高中物理教師要敢于突破常規,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進行創新,把課堂上的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讓學生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