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偉
(重慶市酉陽第一中學校 重慶酉陽 409800)
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推進核心素養教育活動,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有效的完成學習目標,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人文素養。在對比高中生物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性時,我們不難發現,生物學科正在為學生揭示什么是“生命”,在引領學生從科學的角度來審視“生命”,此時學生見證的是“生命奇跡”。他們在好奇、探究、驗證、生成的過程中,生成科學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能力。此時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我們的教育活動提供了主線,我們會嘗試著用新的人才觀、學習觀、活動觀來為學生營造新的價值觀、生命觀。作為專業的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充分的展現出自己的主導價值。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在人們的理念中,學生要想實現優化發展,就需要擁有“雙基”,而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在一次次的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需要擁有的其實是“四基”。也就是說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我們需要讓學生建構出扎實的知識體系,需要學生錘煉基礎的技能技巧,當然我們還需要讓學生生成豐富的情感與豐富的活動體驗。通過對比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因為擁有了“四基”,會在后期的學習與生活中表現出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不斷審視自己作為學習引導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其學習生物學科的主觀能動性,令其具備學習學科知識的能力。而且高中生物常見考點中有一些比較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比如說葉綠體內膜和葉綠體的囊狀結構薄膜是不同的概念,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不一定是植物細胞等等,學生只有做到扎實掌握所有基礎知識,才能練就判斷正誤的火眼金睛。因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要將教學側重點回歸本源,帶領學生去深入分析探討生物學科知識點,使他們在課堂上不再處于被動,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1]。
為什么高中學生對于我們推進的教學活動會表現出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其實主因不是學生是否“認真刻苦”,而是學生是否真的投入進來。在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我們的關注點就是讓學生投入進來。生成學習認知,生成學習的興趣,生成強烈的好奇心,高中學生自然不會是僅在行動上“認真刻苦”,而是內在變得積極主動。高中生物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時,要將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列入教學目標,以此為基礎制訂教學計劃和方案,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認識生命、感知生命、敬畏生命,進而幫助學生了解生物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2]。比如說,教師在講解“細胞的基本結構”時,除卻向學生介紹細胞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時,還可以向學生列舉大自然中的神奇生物,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感受細胞結構在生命延續傳承中的重要意義,在思考與探究中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引領他們關注生命本源。
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能夠實現優化開展實驗教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科學,對于知識實現深化解讀,提升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擁有優化的學習氛圍,學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同時生成學習的團隊,進而擁有更多的感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合作實驗小組,根據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來設計實驗,然后鼓勵學生在觀看演示實驗的前提基礎上親自進行實驗操作。學生既可以選擇獨立完成實驗,也可以選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如此,學生既可以獲得親自實驗操作的機會,也能具備更多的思考知識、探索生物核心素養的空間。教師可以把教材中涉及的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實驗引入課堂,比如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葡萄酒的制作視頻,然后鼓勵學生自行準備好實驗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到實驗室進行葡萄酒制作實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真正重視起葡萄酒制作實驗的注意事項,深入掌握相關知識。而且,不論實驗成功與否,學生們都能夠從中獲得核心素養的鍛煉,提升自身動手操作能力,養成堅韌不拔的學習毅力。
提出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最佳方法,在教育環境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已經變得很普及。主因就在于優化的問題可以營造出適宜的學習情境,可以讓學生積極地行動起來,促使學生的情感、思維、行動能力都擁有一定的方向。如在高中階段生物教學中,學生要掌握的生物知識體系相對來說比較龐雜,甚至涉及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所以,教師在日常授課中要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所以,生物教師在開展日常授課過程中應該保持雙管齊下,一方面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鼓勵學生探索生物領域的規律和原理。另一方面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辨別能力與創新思維。
綜上所述,在落實高中生物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落實,可以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可以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擁有“四基”,在后期的學習活動中表現出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些都可以轉變為學生成為新型人才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