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燕
(重慶市武隆區特殊教育學校 重慶武隆 408599)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明確規定,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著重幫助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習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且隨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培智學校招生的對象逐漸以輕、中度智力障礙向中、重度智力障礙發生轉變,對于此類智障兒童的培養,學校主要以開發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社會生活能力為主。在培智學校,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時要尊重學生個別化差異,開發學生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與人溝通交流,提升學生生活質量,為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融入社會提供支持,培養他們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智兒童在“四類”殘障兒童中顯得尤為特殊,由于智力低下的因素,導致學生會存在語言及溝通能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能力差、社會功能性欠缺等特點,有的還伴有其他多重殘疾,存在著自閉、多動、暴力、思想單一、健忘、易怒等特點,重度智障兒童還存在著生活不能自理,行為習慣差、不講衛生等表現。
生活數學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空間觀念、數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的應用意識,這些知識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能不斷地提高自己動手、動腦能力,開發他們的大腦,增強一定的社會觀念,培養他們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所以它不同于其他學科,針對于培智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大腦產生的學習系統折射出是單一、直接的,這些能力的培養對于培智兒童來說是一個難點,所以生活數學的學習對于他們來講并不是很容易的學科。如果在生活數學教學過程中巧妙的運用信息技術載體就能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多感觀并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創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獲得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情感,運用信息技術開發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學并不斷提高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
在生活數學課堂中,可有效地借助信息技術媒介,將一些有趣的圖片、視頻、聲音等通過與課本知識相整合,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教學內容,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刺激他們的多感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參與學習,愛上學習[1]。比如在教授“數字的認識”時,可收集一些顏色鮮麗、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圖片讓學生認、讀、說,這樣,在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又容易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
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導致他們的行為習慣極差,沒有一定的行為規范能力,通過在生活數學課堂上的學習,讓他們學會嚴謹、認真的生活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他們的數感和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養成一定的生活秩序,能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序排隊,為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基礎。比如,在認識1~20的數字后,給全班學生每人一個編號,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孩子們喜歡的音樂或一定的社會場景音樂,然后根據數的順序進行有序排隊,有助于他們在學校集合、有序乘車、排隊購物、外出用餐等活動中遵守社會秩序,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①利用信息技術媒介,讓家長有效地參與學生的學習,鞏固學習成果。
區縣的培智學生大多數都是來源于各鄉鎮,學校離家比較偏遠,通常會選擇一個月回一次家。而家長大部分沒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所以回家后家長基本上不過問學生的學習,這對于學生在校學習時的知識點就沒有鞏固性,導致下一次開學時學生將上一個月掌握的知識點全忘記了,老師不得不又從頭開始教學,大大縮減了學習進度,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2]。如果教師利用手機微信和QQ等信息技術手段,將輔導學生的方法及視頻發給家長,家長可以根據教師的指導方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輔導,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②借助家長通過生活數學的知識,將知識轉化為社會行為能力。
培智學生在校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校通過一定的學習,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3]。所以生活數學中的很多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的社會感知能力為前提,在教師每教授一些知識點后需要讓學生參與社會行為,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這些社會知識的鞏固性就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中的圓形時,孩子回家后就可以教孩子認識家里的盤子、碗、洗臉盆等生活物品,讓他們不再單一的記住每一個概念,而是有機地將生活與學習聯系起來,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比如在學習“認識貨幣”時,家長們不光要讓孩子認識人民幣的面值,而要讓孩子真正地去超市、商店去購買物品,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度。
培智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媒介,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學好生活數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在課后進行一定的鞏固復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生活參與能力,為他們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能夠生活自理、行為自律、人生自信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