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所謂“核心素養”,即為了令學生適應當代社會乃至時代而必須具備的素質與關鍵能力,而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較之傳統教學亦更見科學,在新時期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還能夠掌握多維度的能力,具有積極且深遠的意義,值得于當今時代下在中學內進行廣泛推廣與施行。而為了滿足當代社會對人才、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需求,無論中學還是教師都勢必需要對課堂教學做出改善,如此方可適應時代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中學物理是中學教育的基礎學科之一,就目前而言,我國各中學一般從初二便開始開設本學科,教學時間多為從初二至高三的五年。而就本質而言,物理學科本身便是一類旨在培養學生理科思維、令學生獲取對身邊物理常識對定性認知的學科[1-2]。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新課標的推行,核心素養的培養逐漸“浮出了水面”,在中學物理方面,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旨多在于將核心素養內在價值悄然融入學科教學中,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但并不僅僅限于物理方面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思維方式、與物理相關的實踐及研究方式等等,而再將其進行歸納則無外乎物理觀念、實驗探究、科學思維及科學態度四個方面。
情境創設是提高中學物理課堂有效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優勢在于通過創設與實際生活相貼合的情境,學生能夠通過生活事例中的現象進行感受與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其中所囊括的物理知識進行概括與總結,以此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將較為晦澀的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形成結合[3]。舉例而言,當教師在中學物理課堂中的“曲線運動”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創設與“曲線運動”相關的生活情境,如播放壘球或鉛球運動員在參加比賽的視頻,以此令學生對曲線運動有初步的了解,而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直線運動”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并將直線運動的軌跡與視頻中所展示的曲線運動進行對比,在學生進行過詳細觀察與對比后,教師可借此提出與曲線運動相關的問題,如“視頻中運動員扔出的球在做什么運動”“曲線運動的軌跡和直線運動的軌跡有什么不同?速度呢?”等,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能夠快速融入知識感悟與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較之以往更加深刻,是以不僅課堂教學有效性能夠得以提升,學生在物理方面的核心素養亦可因此而得到有效培養[4]。
除卻情境創設法外,實驗教學法同樣是提高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類重要教學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能夠通過實踐而實現知識獲取。舉例而言,當教師對“曲線運動”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時亦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教學,在初步向學生講授了曲線運動的物理概念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實驗前先確定實驗目標,如“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與“曲線運動的條件”等,有了實驗目標后再進行實驗設計。在實際進行實驗時,針對“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準備繩子和木塊,將繩子綁上木塊后令學生飛快旋轉木塊,旋轉一會兒后撒手,并將木塊全程的運動軌跡在紙上畫出,反復幾次后,教師可以標出學生撒手時木塊曲線運動與后續直線運動的交叉點你,令學生對此點的速度方向進行觀察與分析,學生可以以此圖為依據快速得出“速度方向為切線方向”這一知識點,而在得出該觀點后,可以再反復進行實驗,由學生對其結論進行驗證,以此證實觀點的準確性,最終便可得出結論。而在探究“曲線運動的條件”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小鐵球與一瓶墨水,將小鐵球蘸上墨水后沿著坡道滑下,小球上的墨水自然會在坡道上留下運動軌跡,隨后教師可以以運動軌跡為依據引導學生對小球做出受力分析,以此對“直線運動的條件”進行復習,在分析完成后,教師可以再準備一塊磁力足夠的磁鐵,在小球滑下時將磁鐵放在坡道一端,小球自然會因此做出曲線運動,此時教師可再次引導學生對鐵球做受力分析,以此確定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并加以驗證。
對實例進行運用同樣是提高中學物理課堂有效性的有效方法,通過部分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實例不僅課堂氣氛會因此而更顯活躍,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會因此而得到激發。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某些“名場面”的實例來完成引導教學,舉例而言,教師可以播放目前在美國NBA中知名的籃球巨星庫里的三分投籃視頻,并要求學生根據此視頻畫出球星籃球脫手的范圍,以此實現教學氣氛的活躍。
綜上所述,新課改的實施與社會的發展為中學物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當今時代下,通過單純的“理論灌輸”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已經與時代潮流不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為當今中學物理教學的重中之重,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中學物理教師勢必需要在課堂有效性方面做出相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