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昌
(福建省泉州第十一中學 福建泉州 362011)
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指的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具備的歷史學科的特征和能力,包含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解釋以及價值觀等素養。培育學生的歷史素養對他們辯證看待歷史,對提升學生史料分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基于此,文章立足歷史學科,從泉州鄉土資源利用這一視角出發,對文章主題進行了深入闡述[1]。
一直以來,鄉土歷史資源都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宏觀歷史的縮影。“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教學對學生認知歷史、應用歷史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本地,挖掘本地的歷史資源,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增強他們的證據意識,以促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校學生大都來自泉州地區,因此對泉州地區的鄉土資源倍感親切,利用泉州鄉土資源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可以調動起他們的探究熱情,可以在大家的深入探究中提升對歷史的理解力,在推動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2]。
泉州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鄉土資源。這里有記載研制火藥、火器經驗的泉州名人—曾公亮;有始建于唐開元末年的“泉州文廟”;有建于宋朝的“老君山”;有建于唐朝,至今已經有1 300年的歷史開元寺,是閩南一帶的佛教圣地……這些豐富的文物,為高中歷史學科和泉州鄉土資源的融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基于地區鄉土資源,挖掘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歷史資源,并將其應用于教學課堂中來,這對豐富歷史課堂,提升歷史教學活力有著重大意義。以岳麓版高中歷史知識點“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為例,基于課標要求,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文章選取了古村落的建筑;農村婦女不同時期的足部變化;農村獨特美食等作為課程資源的補充。在歷史教學課堂中,為學生展現近代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同時設置問題:結合中國現代社會各個方面和習俗的變化,查找泉州地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因素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了視頻學習中,真切感知了本地區的發展。由于視頻是學生們生長、生活的地方,一下子課堂變得十分活躍,同學們都在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了學生對家鄉的認知,進而促進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南》指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以促進他們創新精神的發展。基于歷史內容,結合泉州地區的鄉土資源,教師和同學們制定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研究性課題,比如“走進海上絲綢之路”“探尋世界宗教”“走進多姿多彩的民俗”“中國著名的僑鄉”等研究課題。在制定好課題研究計劃之后,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實踐小組,小組成員基于自己的方案開展施工,搜集資料、挖掘泉州地區的鄉土資源[3]。
①帶領學生實地考察
在實地考察中,讓學生隨時記錄自己的發現和想法。比如在“探尋世界宗教”這一課題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們一起走訪了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猶太教等宗教圣地,進而讓學生掌握了大量的宗教歷史資料。通過實地考察,學生掌握了大量感性材料,對他們歷史核心素養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②組織學生訪談調查
比如在“走進多姿多彩的民俗”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分批尋找兩類老人進行訪談,一類是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一類是居住在鄉村的老人。他們分別聯系了當地的村委,在領導帶領下參觀了本地區多彩的民俗以及民俗在新時代下的呈現。通過當地人們的詳細介紹,學生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而且極大喚醒了他們探究歷史的熱情。
③組織學生查閱資料
在信息化時代,網絡進入到了人們的視野。在歷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鼓舞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有的學生到圖書館、當地市圖書館查找資料,進而促進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
④展示成果
在完成研究性學習之后,教師鼓舞大家整理資料并撰寫報告,將自己的親身體驗通過加工形成書面形式,展現自己的成果。大家提交上來的成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論文、有調查報告也有視頻展示,總之在加大整理資料、撰寫報告的過程中促進了自身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課程改革要實行三方管理,在落實國家、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以適應本校學生的學習要求。結合泉州地區文化,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開發具有泉州鄉土特色的鄉土校本課程是研發校本課程的主要途徑之一,鄉土資源和歷史課程的融合不僅拓寬了學生歷史儲備量,而且培養了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對他們三觀的形成有著重大意義。
核心素養是當今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主要方向,而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和學習,才能實現歷史和歷史素養的結合,才能推動高中生的全面提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