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京
(江蘇省高淳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南京 211300)
差異教學是教育改革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其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差異教學法是針對在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都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一種教學方法。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智力水平以及認知能力等方面都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學生的數學實際學習情況也存在很大不同。教師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教學,能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教學方案,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中職數學教師有必要將差異教學模式有效應用于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并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不同層級的學生制定出適合他們的學習計劃與方法。
大部分的中職學生之所以會選擇中職院校就讀,是因為中考的失敗。因此,中職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所面對的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都較為薄弱,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學習興趣。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學生在初中的數學學習中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較差;二是因為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很多中職學生到中職院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術,他們認為對專業技能的學習才是重點的學習內容[1],而數學學科是一門次要學科,數學知識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用不上,因此沒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數學學習上。教師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差異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糾正學生對數學學科的錯誤認識,還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在差異化教學法下的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層次分組;之后要結合每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制定與他們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以及知識接受能力相符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注重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幫助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也能夠獲得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和學習上的成就感,調動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積極自主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很多教師都意識到了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然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完全自由地學習,對學生不管不顧,讓學生完全自由放任[2]。從目前我國中職院校的數學教學現狀來看,有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各個教學環節都交給了學生,自己不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仿佛置身事外。這樣的課堂教學狀態毫無秩序和節奏感,這樣的教學模式也與素質教育理念以及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完全不符。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知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正確教學方法,而是生搬硬套地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沒有起到引導和啟發作用。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更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和優化,不是對以往教學模式進行全盤否定,而是要在保留傳統教學模式優點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和資源應用到了課堂教學中,其中包括多媒體技術及資源。多媒體技術及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極大便利,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多媒體課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讓知識的呈現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然而,目前在我國的中職數學教學中,存在著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技術及資源的現象。有些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頻繁地應用多媒體技術及資源為學生播放教學課件,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不深刻,同時使學生缺乏實踐應用的機會[3]。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中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等技術及資源,就難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難以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啟發作用,從而達不到高效的教學成效。
在實施差異教學法的中職數學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進行全面了解,之后再結合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將能力和性格都較為相近的學生劃分為同一個層次。其次,在對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層次劃分之后,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實踐探究活動。中職數學教學中,基礎理論知識較為簡單,學生只要認真學習,對這些知識的掌握難度不大;有一些延伸性的理論知識,會成為一些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教師在對數學理論知識進行教學時,可以結合每個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分層。例如,在中職數學“平面向量”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先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方案;之后再對每個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基礎的理論知識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數學知識。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針對數學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都較為薄弱的學生,讓他們學習平面向量的基礎概念知識。而對于一些延伸性且具有一定理解難度的知識點,如平面向量的加減法計算、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等,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習能力以及基礎知識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對這些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探究,對“平面向量”知識點進行全面了解。
課堂提問環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點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有效手段。課堂提問教學,可以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在差異教學法下的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層次,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也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提問。在設計分層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提出各個層次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需要加強的知識點,從而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提問。例如,在“等比數列”相關知識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習較差層次的學生,設計基礎性的問題;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則可以提問“如何推導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對于學習優異的學生,可以針對等比數列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方面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這樣的提問形式,能夠確保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究順利解決相關問題,從而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總之,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體現在各個方面。學科教學的宗旨不是要消除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探究更加適合學生學習需求和發展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差異化教學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重要教學理念,是實施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學習效果以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并且要對學生間的差異給予充分尊重,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具有層次化和針對性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策略,并對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從而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獲得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