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王嬌楠 孫宇濤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團委 北京 100191;2.同濟大學校團委 上海 200092;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數學與物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高校是防范疫情傳播、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陣地。其中,大學生群體人數眾多、人流量大,且存在寒假返鄉、節后返校等客觀需求,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目標群體之一。在教育部的統一領導下,全國高校部署防范,采用延長假期、延遲開學時間、取消實踐實習、每天網上打卡等舉措,最大限度確保大學生群體實現“不離家、不返校”,并充分利用騰訊、釘釘等新媒體平臺實現網絡直播教學和科研。與此同時,在突發疫情形勢下,大學生群體在身體和心理方面均面臨著巨大考驗。如何確保學生遵守當地政府、社區和學校的管理要求,在合理疏導學生心理焦慮與負面情緒的同時,靈活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學習和科研,成為高校現階段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高校青年教師群體一般是指年齡在40周歲以下,在高校教學育人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一線教師。因此,分析突發疫情中大學生群體的行為特點,研究總結青年教師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新做法和新經驗,能夠精準有效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突發疫情形勢下學生的成長成才。
在突發疫情時,能否準確把握大學生群體的行為特點,將直接影響到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效果和未來人才培養的成效。
突發疫情不僅具有普通疾病的傳染性和破壞性,還具有非常規性和不確定性。大學生群體存在較強的知情欲,希望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和獲取相關訊息,例如事件的起因、規模、發展、影響等。隨著新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網絡電子信息時代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信息。但是,各類新媒體平臺魚龍混雜,自媒體信息源更是真假難辨,甚至有些媒體人以吸引流量和贏利為目,刻意制造另類和歧義的話題,不符合事實的謠言和不契合主流的聲音更是屢見不鮮。一部分網民偏頗地認為只有網絡平臺才能體現真相、伸張正義[1]。尤其是在重大疫情形勢下,大眾的關注度迅速提高,新聞熱點和網絡信息迅速蔓延。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有主見、有立場、有思想,對媒體報道更為敏感。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逐漸增強,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進行公共監督。如果政府或高校在管理中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大學生群體難免會對其管理能力產生質疑。可以說,大學生群體起到了觀察員和監督員的作用,時刻關注著疫情防控工作體制機制是否完善、舉措落實是否妥當、信息發布是否透明及時等相關情況。
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往往會激發自我保護的本能。突發疫情破壞性較強,危及公眾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嚴重影響了生活生產的正常運行。一方面,大學生群體能夠接收到來自各類人群不同立場的信息,容易受到社會群體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悲觀、憂愁、焦慮等不同程度的消極心理反應,甚至出現非理性行為[2]。由于大學生群體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周圍親友的思想行為和狀態。例如,部分大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注意力下降,時常多思多慮;情緒異常,容易暴躁、憤怒;過分緊張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略有不適便疑心感染患病等。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在對疫情有初步了解后,會充分關注疫情對個人及集體利益造成的影響程度、社會和學校目前的舉措和態度,如網絡直播授課的形式如何結課和考試;課程計劃的調整是否會影響本學期綜合成績,進而是否會影響專業排名;畢業論文和答辯如何組織開展,是否會影響正常畢業時間;應屆畢業生求職擇業和出國深造是否受限等。
突發疫情往往直接影響到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學工作。現階段,延遲開學返校已經成為全國高校的普遍做法,多種教學形式也在逐步實施。這種變化必然會對大學生群體帶來一定影響。硬件條件的客觀困難可能轉變為大學生群體主觀上的懈怠懶散,對其后續恢復正常生活和學習習慣造成連帶效應。具體可能表現在:生活作息和習慣逐漸不規律,自我約束力不足;參與遠程網絡教學或自學不積極不準時,對課程學習逐漸失去興趣;課題組或興趣小組的科學研究工作停滯,與導師交流漸少,專業研究進度變慢;對與自身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就業、考研、出國等信息不了解不關注等。此外,長時間居家無法外出,除了影響大學生日常的身體鍛煉之外,也使得大學生缺乏面對面的人際交流和交往,從而導致一定的焦慮癥狀,如失眠、胸悶、厭食等[3]。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骨干力量。由于其自身的成長特點,他們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互動中具有諸多優勢,能夠有效提升突發疫情形勢下學生培養和管理工作效果。
目前,國內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占比基本保持在30%以上,部分高校能夠達到60%以上, 并且呈現上升趨勢[4]。與其他教師群體相比,這些工作在教學和科研一線的青年教師,與學生接觸更多,關系更為密切,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貼近學生、培養人才。
一方面,青年教師與大學生群體所處時代特征相似、年齡差距不大,因而思維方式相近,容易產生共情與共鳴,代溝現象并不明顯。這些因素都有助于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也愿意與之交流,探討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思考和疑惑,緩解遠離家人的孤獨焦慮。另一方面,青年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多全方位的。尤其是能力強、品行佳的青年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優秀榜樣的示范帶頭作用,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吸引學生認可和模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并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5]。可以說,青年教師的作用不僅在于教書育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立德樹人,利用年齡優勢挖掘亦師亦友的親切感,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訴求,不斷傳輸給學生正向的積極影響,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出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優秀人才。
青年教師群體具有多維的思維方式。多數青年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在學習和科研過程中長期接受邏輯思維的訓練和熏陶,擁有并可以靈活運用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嚴謹有序地應對、分析、處理各類問題;同時,青年教師也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能夠熟練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來看待問題,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思維角度。青年教師能夠較為順暢地把兩種思維方式結合起來,在實際科研工作和教學中實踐應用,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群體思維方式不定型、可塑性強的時機,進一步培養學生鍛煉洞察力和思維能力,并將其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6]。
青年教師群體具有開放包容的思想。成長于新世紀的大學生與成熟于新世紀的青年教師,對事物的觀念和理解有相通之處,雙方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對接。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青年教師既受到大量時代思潮的影響,了解和體驗專業領域的前沿理念,又承擔著經濟社會的生存和生活壓力。這與當代學生群體即將面臨的未來狀態是相似的。青年教師專業學識豐富、社會經驗充足、判斷客觀成熟,他們在日常科研和教學中結合自身成長體驗,更容易理解和開導學生,使學生積極樂觀地處理和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類問題,正確地認識社會、認清自己。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之一。
青年教師群體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青年教師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能力強,也愿意主動捕捉熱點,并且記憶力好,能夠較快地了解和應用現代科學知識中的許多新理論、新技術[7]。在網絡信息時代,青年教師能夠快速掌握新媒體教學方式,并且善于運用學生更愿意接受的在線直播、MOOC、線上答疑等新媒體方式進行教學實踐,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學生培養體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
青年教師群體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青年教師具有高漲的工作熱情、充沛的工作精力和積極的上進心,加之正處于事業上升期,往往能夠積極響應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各項要求。在社會特殊時期,青年教師也力圖將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大到加入或組建相關科研團隊、發掘關鍵技術、研制專業產品、促進成果轉化,小到改革教學方法、修訂課本教材。可以說,青年教師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突發疫情是災難,也是檢驗和完善高校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契機。高校在參考青年教師群體目前的有效做法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青年教師在年齡、觀念、技術上的優勢,特別是善于運用網絡技術的特點,鼓勵青年教師抓住關鍵育人時機,在思想引領、科學研究、學生管理等領域開展學生培養工作,推動學生成長成熟成才。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在突發疫情期間,高校一直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疫情防控的全過程。青年教師群體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疫情防控的號召,將學校各項防疫工作貫徹落實到位的基礎上,主動投身防控工作。特別是在醫療救治、科學研究等具有直接影響的領域,青年教師要以身作則,主動體現自身責任感使命感。在全國各地馳援武漢的醫療隊伍中,就有不少中、西醫學院校的青年教師,他們敢作為,勇擔當,為廣大學生群體做出了表率。
其次,引導青年教師群體以基層黨組織為抓手,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結合防疫任務,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導師團隊、科研小組、黨團組織群等形式見縫插針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教師要自覺支持并將學校關于延期開學、延時返校、每日簽到、疫情防護、網上選課教學等各項安排傳達到位,關注并通過組織網絡黨課、團課、班會、防疫知識講座等形式,宣傳學生關心的疫情發展進程、防治舉措等相關訊息,鼓舞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主動進行防疫,應對病毒傳播,樹立戰“疫”信心。
教師的主要業務在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在學習。高校在保證“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群體的積極性,組織青年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線上學習資源,開展在線教學和日常課題研究。例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面向廣大畢業生和低年級同學,推進就業創業指導的“空中課堂”,推薦10門創新創業選修課程、25堂行業認知課、AI測評求職平臺等相關服務,為學生提供足不出戶、“菜單式”學習的網絡平臺;同濟大學利用zoom平臺、智慧樹、愛課程網等線上平臺,由青年教師擔任網絡平臺授課人,利用假期開展教師線上平臺使用培訓,志愿成為課程管理員,幫助各教師實現平臺使用無障礙、學生授課無影響、授課方式多樣化等工作。
高校要引導青年教師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組織帶領學生開展疫情及病毒的相關研究。高校可以根據青年教師的專業領域,鼓勵青年教師投身新冠病毒的各項研究,并針對實際問題給出科學專業的解釋或政策建議。對于參與研究的學生而言,這些具有重大科研創新成果的研發過程,既是學習知識的一次檢驗,又是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好機會。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教師王靜遠和吳俊杰,帶領學生聯合發布《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評估與預測報告》,為疫情的后續發展提出了一種科學的預測;山東師范大學青年教師陳蕾帶領團隊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試劑盒。
雖然高校要求疫情防控期間學生不返校,但并不代表學生管理工作就處于無序狀態。各高校學生工作體系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溝通機制,但由于輔導員等群體人手有限、學生群體數量大且情況復雜,導致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響。青年教師群體可以充分發揮網絡渠道優勢,配合校院兩級學生工作體系,做好學生情況實時數據化、網絡化。例如,同濟大學青年教師平均負責學生100~200名,每日完成“簽到”“打卡”等工作;浙江大學自1月28日起開展全員健康報送,設置嚴格返校審批流程;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生情況摸排表,用大數據精準防控。
青年教師群體要利用“互聯網+”思維,調動師生家長共同參與,發揮家校育人合力。例如,湖北大學作為屬地高校,在疫情特殊時期開展網絡特別主題班會活動,內容涵蓋進行一次班級集體學習、進行一次公開承諾、研讀一本好書、做好一次好規劃等內容,充分利用青年教師自身對網絡平臺的熟悉程度、與學生的年齡跨度低等特點,以“網格小組”形式正面疏導。同時,教師采用電話、短信、QQ、微信等方式,與學生家長溝通學生居家期間的思想學習、心理健康等綜合表現,進一步筑牢家校協同戰“疫”、協同育人工作基礎,號召學生家長利用疫情假期與子女多相處、多交流,增進親子關系,助力學生成長。
青年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充分交流,適時與學生溝通網絡上課狀態,以及后續實習實踐、求職擇業、出國交流升學等事項,鼓勵學生珍惜時間,充分利用假期時間開展籌備工作。青年教師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行為動態和心理變化,及時安撫學生情緒、反饋異常信息,并協助學校設立應對疫情的專題心理線上輔導體驗中心,通過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處理不安心態和負面心理。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積極心理體驗中心于1月30日起即開通網絡心理援助服務,青年教師通過網絡交流、微信推送文章等形式為師生提供專業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