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潔 束方榮 劉佳妮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中藥炮制技術的發展演變已有數千年之久,是中醫藥文化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中藥炮制技術”進行課堂思政教學,可以讓學生從中醫藥炮制技術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傳承中醫藥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高校開展“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帶來不一樣的環節和流程。因此,高職院校利用“中藥炮制技術”開展“課程思政”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為“我校”)正在積極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讓教師把“中藥炮制技術”這門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進行教學。這在專業課程教書育人方面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首先,中藥炮制學是我國中醫藥事業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綜合性、交叉性、應用性、多學科性非常突出,是中藥學的一門專業課程。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制藥技術課程,承載著“藥”“醫”雙重職責,在制藥技術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它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職業精神。其次,經炮制的中醫藥飲片可運用于中醫臨床中,其炮制方法不同的飲片具有不同的藥用功效,彰顯中醫藥辨證施治的特征。這可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善于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哲學思維。最后,飲片質量的優劣影響著臨床用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我們必須立足發展的觀點和聯系的觀點,不斷提升中醫藥飲品的質量。這可以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法治意識和注重產品質量的理念。[1]
中藥炮制學課程是一門主干課程,是聯系中藥和中醫的紐帶及橋梁,蘊藏著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醫藥文化。中藥炮制學課程既要向學生講授如何炮制中藥的操作技能和基本知識,又要重視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以及科學思維,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文化自覺意識和他們的強烈愛國熱情,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教師通過中醫藥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讓學生能夠認識到中藥炮制技術對中醫藥事業、中醫臨床的價值,增強對中藥職業的認同感。這樣有利于我們基于中藥炮制學學科特征,培養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強烈的職業認同,穩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
“中藥炮制技術”是本校中藥學、藥學及相關專業的專業課程,擁有豐富的網絡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借助智慧職教平臺、仿真軟件、微課、課程小游戲等,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思政建設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中藥炮制技術歷經數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藥學子只有理解并認同中醫藥文化,才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教師可以通過增強學生對中醫藥炮制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他們堅定學習的信心,樹立文化自信和職業認同感。
本課題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中藥炮制技術”課程教學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進行了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研究。本研究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1.查閱資料,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2.通過調查,總結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關系。
3.以專業課程為例,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幾個方面融入課程思政,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如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評價。“中藥炮制技術”課程一共有4個模塊、16個項目,每次項目完成后都要求學生進行素質鑒定打分。其具體成績構成包括知識鑒定成績、能力鑒定成績和素質鑒定成績,教學評價環節比較重視個人的素質鑒定。
以“戰‘疫’中藥如何炮制-炒杏仁”這次課為例,我們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貫穿尊重學生、全視角沉浸、自由探索的教學理念,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個人品質的提升。教師通過案例教學、仿真操作等教學方法,多角度啟發學生思考;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個體差異,使學生能夠適應中藥炮制技術的發展并通過虛擬仿真體驗實際的工作過程。首先,教師在課前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布置課前任務,利用微課資源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然后根據學生完成課前習題的情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優化教學流程,重組教學資源。其次,教師在課中通過案例導入、在線小組討論、連線炮制老師傅、仿真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最后,課后拓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本草中華》等大型紀錄片,在線上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熱愛中藥文化和愛國情懷。[3]
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課前階段。教師在線上布置學習任務,請學生觀看《中藥如何抗疫》視頻,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布置習題,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優化教學流程,重組教學資源。
2.課中階段。教師將“課程思政”元素全程導入。第一階梯:案例導入,精益求精,巧破重點。第二階梯:虛擬演練,連線教學,化解難點。第三階梯:參與體驗,創新實踐,解決熱點。
3.課后階段。教師推薦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本草中華》和《本草中國》等大型紀錄片,讓他們學習巴豆霜、六神曲、荷葉炭、西瓜霜、青黛、麥芽糖、制首烏和制附子等繁復費時的中藥炮制工藝,同時感受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傳統文化,華夏民族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生命觀。教師也可將師生互動從課堂上延續到課堂外,從文化精神、思想和生活等多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4]
一是融入案例教學,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將思政融入課堂教學中,如果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形式,就會讓學生的體驗感不強。教師如果在課程中引入新聞、微課等元素,采用案例教學的形式,將愛國主義精神的情境案例貫穿于教學中,就會讓學生帶著愛國的使命感學習。
二是采用混合教學法貫穿思政教育。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借助智慧職教授課平臺、微課、仿真軟件、小游戲等課程資源,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課前、課中及課后各個教學環節中。這樣可以發揮專業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功能,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的育人目標。
三是過程考核與多元評價相結合。我校在教學全過程中利用教學智慧職教采集學生行為數據,開展多維評價,保證教學評價的公正客觀。實訓考核既要注重技能的考核,又要加強學生誠信度和科學作風的培養,我校在原有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設計,將考核內容劃分為兩部分,即技能考核和素質考核,兩部分考核各占50%。如果某個小組或某個人出現誠信問題,那么其本次實訓考核的素質考核為不合格,總成績也為不合格。學校通過考核標準的改革,讓學生意識到了實訓過程中誠信的重要性,樹立誠信、敬業的職業素養。[5]
綜上所述,我校以“中藥炮制技術”為抓手,面向中藥學子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教育活動,緊緊依托專業知識,強化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教師利用感染力強、說服力足的教學案例,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和功能。教師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化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強化課程思政的育人功效,堅定他們發展和繼承中醫藥文化的志向。這對增強中醫藥學子的文化自信,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中藥炮制技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