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重慶九龍坡 400000)
在教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的面授教學一直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學校唯一的教學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被打破。利用信息化手段豐富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普遍認同。在我國,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信息化建設的快速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家和教育系統的重視。同時,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探索和改進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緊跟信息化時代的步伐,對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表現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期培養適應新時代的專業人才。
在現階段,我國幾乎所有高校都已經在不同程度地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的開展充分體現出了教育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尤其是在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各類學校尤其在高校中猶如一針強心劑,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蓬勃發展不相對稱的是教學成果卻遠遠未達到理想的效果,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開展情況并不樂觀。混合式教學作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它是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全面運用,與以前的教學方式相比還很年輕,在發展過程中有關學習效果保障、課程設計、評價體系、差異化教學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見解。當前,我國正處于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階段,教學方式信息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教學信息化也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MOOC、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的引入將教學信息化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雖然我國混合式教學的發展與某些發達國家相比而言較晚,各類學校在混合式教學意識上總體來說還比較低,但是未來發展的空間很大。隨著國家對教育信息化建設越來越重視,各類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學生對基于信息化的學習要求越來越高。這些都會要求教師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專業水準越來越高。到目前為止,高校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沒有統一的模式,但是有統一的追求。高校必須根據信息化技術的變化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進行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快速發展。
通過對國內外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展情況的分析,并結合本校混合式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常見的混合式教學流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課前、課中和課后。課前,授課教師在線上發布學習任務—學生線上接受學習任務—在線測驗/課前實踐。教師根據大數據統計信息跟蹤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搜集學習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及時調整教案;課中,學生分小組討論—實踐操作。教師針對問題實時指導—重點難點問題解決—歸納總結;課后,拓展訓練—學生在線自我考核評價—教師根據系統評價的情況布置任務。這三個階段中,課前和課后以線上為主,課中以線下為主。從實踐的效果來看,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如下四個問題:
從課前活動的開展來看,課前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形式化比較嚴重的情況。首先,部分授課教師對課前活動的發布不夠重視,僅僅為了完成課前活動這個環節而發布了一些質量不高甚至毫無質量的課前活動。其次,很多課程教師僅僅使用教材本身所提供的線上資源,對于云端存在的大量學習資源置若罔聞,對于線上學習資源質量不好或者沒有線上學習資源的課程并沒有開展線上學習資源的建設或者建設也僅僅是應付了事,使學生課前的線上學習資源比較單一。最后,教師在課前線上學習任務的安排上也不夠細化,學習時長也存在過長的現象,甚至達到了1小時以上,出現大量學生“掛機學習”的情況。
授課教師通過課前學習任務的線上發布,其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科學化的統計,從而為課中、課后的教學活動設計提供數據支持。而在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中,這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很多教師雖然發布了課前的線上學習任務,但要么是課前任務過于單一,要么是對產生的課前任務學習數據分析不夠,導致課中教學活動和課后教學安排的針對性不強。
授課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知識特點建立一套科學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使這套評價體系貫穿于混合式教學的全過程。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前進行診斷性評價,還要在課中進行形成性評價,課后進行總結性評價。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對學生課前的知識基礎和課程準備狀況了解不夠,在課中出現的教和學問題發現不及時;課后總結方式不明確,對后續教學效果的提升不明顯。
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存在個體差異。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進度上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目前,差異化教學研究也在各個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如何借助教學的信息化手段,利用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更科學地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中全方位地實現差異化教學,依然處在摸索階段。
第一,現在學生線上學習的資源非常豐富,除了很多教材本身提供了線上學習資源以外,在云端也存在著許多優秀的學習資源。因此,學生線上學習可以采用云端學習資源與教材所提供的線上學習資料互為補充的手段進行學習。當然,對于有條件制作線上學習資源的學校來說,學校可以自建高質量的線上學習資源,來保證學生的課前學習效果。第二,明確和細化線上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對每一個任務進行精簡優化,將每個任務的完成時長控制在15分鐘以內。第三,教師實時跟蹤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及時督促、評價,可以采用實時排名的方式。第四,增加考核比重,增加過程性考核比重。比如,將平時考核比例分為線上占比30%,線下占比30%,作業占比20%,考試占比20%。第五,課前學習任務盡量以實物作品等能體現個人差異的形式開展,從而減少形式化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課中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在課前活動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所涉及知識點的內化和拓展,課中教學活動是整個教學活動實施的關鍵所在。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來看,教師可以將每次課程中較簡單部分的知識放在課前,知識的遞進及內化部分放在課中。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和熟練掌握知識。有了課前學習效果的保證,我們可以通過對課前任務的參與度、任務的完成度、任務中出現問題的普遍性等多個方面進行開課之前的學情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得到的結果明確課堂教學的要點,設計課中教學活動。課后教學活動的設計常常是個容易忽略的環節。但是,該環節在整體教學中同樣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學生將知識完全吸收和內化的重要過程。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堂學習的反饋情況,進行課后的教學安排。
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一直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關注點。科學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對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界定學生對教學方式的認可、證明教師授課所取得的成效非常重要。因此,在課前,教師應該進行診斷性評價,診斷學生的知識基礎、課程準備狀況。其可以通過課前作業完成情況、測試得分、視頻觀看時長、討論、投票及問卷調查情況等手段實現。課中進行形成性評價,教師可以針對不同任務采用課堂簽到、討論、測試、頭腦風暴、課堂作業、提問、投票、小組PK等眾多方式,發現教和學中的問題。課后進行總結性評價,教師可以采用課后拓展項目、學生自我總結、教師總結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要達到層級教學目標,教師就應該根據差異化的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處理,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準備情況和興趣對教學內容進行差異化處理。教師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分組,讓他們選擇不同層次的資源。分組的原則可以根據任務類型自愿分組,可以將同一層次的同學分為一組,也可以將不同層次的同學分組。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層講解,然后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練習。其重在基礎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課后,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課后任務,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必須完成拓展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重點在于學會總結。[2]
學校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既要保證信息化教學的效果,又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機制,課時設計及學分認定體系必須與學生的系統知識學習有效銜接,與畢業條件相聯系。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將在線平臺工作時長考慮到日常工作時長中去。另外,順利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必須有可靠的學習云平臺,學校可以提供校內外無限制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打破空間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