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 施偉龍
(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鎮江 212003)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而課堂則是將教育落實到實踐的“主戰場”,因此將思政教育納入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課程思政不是固定的一門課程,也沒有特定的教材,它更像是一種教育理念,是高校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的根本任務[2]。教師在專業理論課程中加入適當的關于課程思政的內容,不僅能使課程內容多元化,減少學生對單一課程學習的疲勞感,還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行,讓學生在較重的學習壓力下也能保持身心的健康發展。
最近幾年里,學生咨詢有關心理問題的情況不斷增加。因而,專家學者們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認為思政教育是學校創辦一流大學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要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必須要在常規的理論課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高校的思政教育并不是說要在所有的課程中都加入思政元素,而是需要教師提煉出思政教育的精華融入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素質教育。將思政教育加入理論課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經過理性的思考和大量的嘗試,其關鍵在于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即使在各專業理論課程學習中也能領悟思政教育的精髓。
能源是一切工業的基礎,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必要物質保障。“新能源技術”是一門知識面涉及廣泛的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當今中國的能源現狀和新興能源的發展情況,并具備一定的開發和利用新能源的能力[3]。作為備受人們關注的前沿學科,“新能源技術”這門課程已經在很多高校開設。由于這門課程開設的時間并不長,且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因而,這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材五花八門。我校結合學生的培養方向確定了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光電催化的產氫產氧的應用、核能的優缺點以及對生物質能的開發等。該課程不會深入地講解某一種能源,而是將單個能源的基本原理及常見應用進行簡要介紹。這樣,學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新興能源,以便在課后對自己感興趣的能源問題進行深入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高校對“新能源技術”這門課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教學質量也在穩步提高。然而,很多高校雖然在能源的教學內容方面有所建樹,但在如何將課程思政與該課程相結合這一問題上進展緩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改進辦法,希望能夠對從事“新能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的同行有所啟示。
我們要意識到新時代的大學生主體已經變成了“0 0后”,這些“千禧代”的學生已經陸續步入大學校園。與以往學生不同的是,他們生活在中國科技日新月異的黃金時期,從小就與各種新型的電子產品為伴,接觸到的科技信息也遠非前人可比。因此,教師如何想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要在最新的思想潮流上下功夫。例如,有段時間非常火的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里面有句話臺詞“公生明,廉生威”。這是在說社會公信力的問題。當時很多學生都在追這部劇,我們可以“趁熱打鐵”地進一步解讀:“同學們,你們以后的工作會與能源和社會公信息息相關,假如面對某些企業有害氣體的排放進行執法,或是制定相關的污水處理政策等,在金錢、權利等利益面前,你會怎么做呢?”學生勢必會有一個思考的過程,答案或許也不盡相同。這時,我們要鄭重地告訴學生:“不唯上,不欺下,只唯真,維護做人的尊嚴。”這樣,我們就把看似與課堂無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地與課堂聯系起來了。這與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相比,更能讓學生記住思想道德規范。
能源是支撐現代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柱石。沒有能源,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傳統的三大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且燃燒化石能源所產生的環境污染也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5]。因此,科學家們開始尋求新能源以替代傳統能源。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教師在選擇恰當的時機將科學家們勇于探索的工匠精神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們勇于探索的精神,可以有效降低學生上課的疲勞感。例如,在講述開發利用太陽能時,除了老生常談的太陽能發電外,還可以加入太陽能的催化劑功能,其能夠分解有機污染物等。又如,自1967年藤島昭教授發現了在紫外光下水分子可以被二氧化鈦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這一“本多-藤島效應”后,藤島教授就在這一領域研究了數十年時間。這一研究剛開始不被學術界認同,但他始終堅持真理、勇于探索,最后終于得到了整個學術領域的廣泛關注。藤島教授真正做到了他所說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老一輩科學家的先進事跡更能感染學生,更能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再比如,中國對核能的研究,在建國初期,因為沒有制造原子彈的技術,我國被帝國主義國家武力威脅,做事情束手束腳。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我國開始對核能進行研究,在諸多優秀的科學家,如錢學森等人的幫助和共同努力下,盡管當時科研條件異常艱苦,甚至連計算都要用算盤敲打,但還是在短短幾年之內研發了原子彈,國際地位大大提升。這些科研成果及其科學家們的感人事跡能夠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探索的精神,讓學生明白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才能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樹。
新能源的探索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很多益處,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如風力發電、電動汽車及太陽能熱水器等。在“新能源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認識到新能源在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大的比重,從而激發起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積極性。比如,中國是如何將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推向世界第一的。另外,教師可以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一些科普知識。比如,我國已經形成了涵蓋研發、制造、設計、施工、運行等各環節的新能源全產業鏈,如風機設備,多晶硅、硅片、光伏電池生產規模均名列前茅,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教師將這些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普及給學生,激發他們敢于探索的精神,培養他們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新能源技術”是一門講述各類新能源技術的現狀及應用,培養大學生探索、利用新能源的能力的一門前沿課程。它對于開闊學生的眼界、促進新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將思政教育融入這門課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大膽實踐的精神,同時還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思想核心價值觀。以上是筆者認為將思政教育融入“新能源技術”這門課程的有效方法,希望也能為其它課程的教學改進提供一定的借鑒思路。當然,這些探索還遠遠不夠,教育工作者們仍須不斷探索思政教育與理論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學校的“三全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