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玲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第一初級中學 廣東佛山 528200)
班級管理對學生的學習、思想、行為等方面有重要影響,初中學生的思想還不太成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思想和言論通過網絡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許多學生的行為也受到了不良的影響,對此,班主任要重視起對學生問題行為的管理,科學管控,盡量避免學生做出偏激行為,幫助學生端正日常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發展負責。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管理者,班集體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加強班級建設是很有必要的,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意識到班級凝聚力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這樣可以很好地讓學生融入班集體,增強學生對班級管理方式方法的認同,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接受班級管理規范,自覺遵守班級規定,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改進自身的問題行為。在這樣一個大的集體環境中,僅靠班主任一個人管理班級是遠遠不夠的,班主任可以選拔班干部協助管理班級事務,讓班干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督并及時向班主任反饋,多方面加強班級建設,讓學生為班級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1]。
比如,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班主任可以通過組織多彩多樣的活動增強學生的班級責任感,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意識到自身行為習慣對班集體的影響,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對自身的重要性,讓學生有意識地糾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方式,讓學生為班集體的榮譽而努力,使學生在班集體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初中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教學方式方法和班級管理方法在不斷改進,班主任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局限在傳統的班級管理辦法和模式中,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思維模式等開展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行為上的欠缺,找到問題的根源,通過日常行為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觀察和分析,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在面對不同程度的行為方式時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做到因材施教,與學生建立起平等良好的師生關系,預防并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2]。
比如,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引導學生自主規范自身行為習慣。首先,班主任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等基本個人信息;其次,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行為習慣,從學生的行為習慣入手,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有針對性地改善學生的問題行為。同時,教師可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基礎,在班干部的協助下對學生開展量化管理,讓學生的行為習慣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監督下得到很好的改善。
建立班級管理反饋機制可以幫助班主任及時發現班級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改善,此舉可提高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讓學生對班級管理制度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傾聽學生的反饋,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網上平臺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學生的行為習慣等與學生的家庭是分不開的,家長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并改善班級管理制度[3]。
班級管理的反饋機制分為多種:學生評價、班主任評價和家長評價。在班級管理反饋過程中要有所依據,教師可以與學生和家長一起探討評價依據,并根據所建立的反饋機制對班級管理辦法進行評價。為了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性,教師可在釘釘等網絡平臺發布問卷,讓學生和家長以匿名的形式進行填寫,讓學生的問題和意見,以及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都能暴露出來,切實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初中班主任管理可對學生的問題行為起到很好的約束和改進作用,初中學生的各項行為在班主任的管理下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升,能讓學生在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觀念。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班級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找到適合學生的管理辦法和措施,并注意對自身管理模式進行反思和改進,爭取有效遏制學生的問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