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霖 李騰飛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社會科學教學部 貴州黔南 558000)
法律意識可以保障學生熟知相關法律規范及法律現象,并將學習體系及心理因素與法律意識實現全面綁定。具體可表現為學生對法律的態度及評價,完成法律主體的相應權益及相關義務,并運用法律指導,對自身行為進行合理約束,判定即將發生的行為及已經發生的行為是否合法。法律意識的健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重新塑造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同時,更可以為其后續進步提供穩定鞏固的關鍵階段。學生正處于發展時期,自身的法律意識及法律素質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非常重要的實際影響。
在開始調查前,為了保證整體調查結果的有效性,本文對某院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涵蓋相關課程評價及日常法律知識等[1]。學生通過問卷回答,以20項選擇題為基準,進行綜合判斷。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在醫學專業學生中,其自身對職業道德及法律意識有較強的正義感。同時,也表達對社會公平公正的理想及希望,但法律意識嚴重不足。首先,學生的知識體系極為欠缺。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學生進行法律意識的問答,多數學生僅表示聽說過法律意識,但對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不甚了解。少數學生表示對法律意識的認知僅局限在不出現違法行為及犯罪行為中,以刑事責任作為界限。
同時,很多學生對畢業后的法律責任也無法有效認知。例如,在調查選擇題第15題“國家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中,多數學生對加班的應得報酬出現了嚴重的認知錯誤。此外,在對醫患關系的相關法律調查中,多數學生也表達出了一定程度的不熟悉,這會阻礙我國后續醫療體系的進步[2]。在高職高專臨床醫學教學中,高職學校與普通學校有一定的差別。高職學校除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培養,更注重學生就業技能的增強,以保障學生可以在畢業后通過相關技能,最快地融入后續工作,實現雙面成長。因此,很多教師僅關注學生的理論及實踐課程,未能有效滲透法律意識,導致很多高職學生明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在后續的實踐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法律的基本原則及相關規定僅達到了淺顯的認知程度[3]。在后續的教學中,這種淺顯的認知無法對學生自身的行為實現有效指導。在2019年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應屆畢業調查中,教師曾以社會調查問題“如有人以低價向你推銷來路不明的二手電腦,你會購買嗎”對學生進行調查,多數學生均知道來路不明的電腦有可能是贓物,購買贓物為違法行為。但多數學生表示,出于經濟問題還是會購買。此外,在后續工作中,學生對維權意識的途徑了解不多。
目前,學生的法律知識體系尚未健全,對自身的行為也未能做出有效控制。多數學生在與人發生沖突時,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運用法律知識,而是采用“以暴制暴”的手段,使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為后續的犯罪埋下了隱患,影響整體教學氛圍,干擾了學生之間學習氛圍的有效養成。同時,學生之間的學習行為具有明顯的傳達性因素[4]。單個學生法律意識的不足,將會對其他學生產生嚴重的影響。在法律意識教學中,最著名的便是“AAB”例子。即三名學生,如兩名學生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及法律知識,便可以有效控制住自身的過激行為。當B學生法律知識不足,A、A學生可以通過相關法律知識體系,對B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AAB”的模式。但如果A、A同學法律意識不足,而僅B同學的法律意識充足,B同學的法律體系將無法對A、A同學實現有效提升,存在“基數”問題。通過對“AAB”模式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我國學生整體的法律意識不容樂觀。
目前,在后續的成長中,受我國傳統文化及相關守舊知識的影響,學生的法律意識成長不全,無法與現代法治精神實現有機融合[5]。我國的家庭教育體系總體仍以此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很多家長對臨床專業學生的教育并不是要求學生成為樂于奉獻、為病人著想的醫護人員。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個人努力,達成主任或專家級別,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及學術權利。這種思想將影響學生日常生活及后續工作,使學生的思想發生不良轉變。導致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無法落實。很多學生出現了“輸不起”的現象,在出現挫折時無法調整自身的思維模式,嚴重陷入偏執思維。而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我國經濟的自由轉型產生了多元碰撞,也對目前的法治教育體系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學生的價值觀取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扭轉。此扭轉具有“雙向性”,既有利益因素亦有道德因素。因此,多數學生選擇了利益因素,而將道德因素進行人為忽略,這將導致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無法實現有效落實,對社會主義及法律信仰也提出了嚴重的質疑。
如前文所言,部分高職高專學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實施及法律基礎的課程構建并未實現有效融合[6]。很多教師將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混為一談,對二者進行模糊教學。法律基礎課程是一門非常龐大且相關分支眾多的課程,法律幾乎涵蓋了我國的基本部門法,整體分支具有16章分支,可以保證學生在后續的工作及生活中實現全面成長,利用法律知識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教師卻僅將其分為8個課時,使學生無法對立法背景及立法目的進行全面了解。教師提供的案例分析過于老舊,未能跟隨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教師對在法律違法行為分析中,僅蜻蜓點水,對學生的法律知識傳授僅停留在表層,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及填鴨式模式進行學習,完成后續的考核應用,并沒有對法律方案形成有效認知。
此外,思想課程及法律課程的融合,更是導致法律基礎課時縮減,部分高校甚至出現4節課時,且缺乏有效的實踐環節[7]。法律是一門綜合且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將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后續職業規劃完成有效的聯結,特別在臨床護理學專業中,臨床護理學專業涉及醫患關系及相關醫學道德素養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理論講授,更要通過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及反應能力。但目前整體教學體系對學生的法律思維認知不足,很多學生的法律知識體系僅停留在表面,難以實現后續深化,缺少課外實踐機會。學生在課外的實踐成本為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法將學生帶出校園,參與社會實踐,導致學生與法律知識體系脫節,難以進行親身體驗,難以實現法則的共存。
目前,高職學校對學生的整體教育普遍重專業技能培訓,因此,必須將教師的教學方案進行扭轉,將精力投入法律意識教學,在保證學生實現專業知識及技能培養的基礎上,減少學生的習題量[8]。以法律實例的形式布置課堂作業,完成雙向提升。將法律素質納入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體系結合,構建完整的法律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將家庭作業與法律意識相融合,以數量舉例,教師為學生布置十道習題,可將其中一道更換為法律意識習題,實現法律+教學體系的全面成長。相關的法律問題可與學生的專業綁定,貼合實際情況進行設定。如:假設你是一名護士,在參加工作后,發現醫護人員存在“藥品監管不全”的現象。面對此類現象,你該如何進行處理?通過此種具有明顯“應用性”的問題,保障學生的有效成長。此類問題能避免教師案例的老舊化及保守化,結合學生后續的職業提升及個人素養,將個人利益與法律意識實現有機融合。學生通過思考可知“進行舉報有可能會受到不良因素處罰,但不舉報會導致更多病人生命受到威脅”,通過選擇,讓學生理解醫護人員的本質是保衛病人安全,與病人安全相比,自身的利益價不值一提。相關習題還可以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提升。
在法律類課程的核心中,教師必須明確法律課程的基礎地位及其綜合作用,選擇法律必修課,結合專業制定法律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目標中,要全面培養并向學生滲透法律意識,實現學生有機發展,以相關法則引導學生自身行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受課時影響,法律課并不能在教學中實現全面滲透。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將法律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相關事物進行連接,保證學生通過學習及生活,聯想到相關的法律層面,可以自覺遵守相關法律。例如,講授法律知識的過程當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法律意識及政治觀念的綜合養成,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能夠感知法律作用,尊重法律信仰。在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避免脫離實際狀況,完成相關課程的全面選修,將選修課轉化為必修課,全面培養學生的法律情感。
在教學體系上,根據學生的特點及實際需求,進行內容開發。例如,高職學生在畢業后,將以最快速度進入工作領域,因此,可將法律意識與學生的勞動關系進行綁定。在教學方法上,除傳統的課堂授課,還應采用有效的案例教學,組建學習小組,討論分析社會相關的熱點問題,使學生適應后續的教學體系。專業教育與法律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使學生完成“內外兼修”的學習模式,保證學生在后續工作中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在法律教學中,教師應全面加強專業知識體系的聯系,調整專業的側重點,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及層次性。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重點講解“醫護法”,根據學生的護理專業,講解護理專業中的法律違規現象,幫助學生全面認知后續的工作流程。
綜上所述,在培養高職高專醫學專業學生法律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應注意,法律意識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教育法開展教學活動,尊重學生的個性,維護學生的合法利益。因此,教學機制的設定必須實現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通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