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燕
(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小學 安徽合肥 230000)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諾爾說過:“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1]?!毙W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小學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采取比較單調的模式傳授知識,師生之間缺少互動,老師填鴨式地講課,學生機械式地做筆記。長此以往,不但導致授課效率低,而且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新課改提出的“使數字進一步生活化”運用生活情境的教學改變枯燥乏味的傳統模式,使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首先,小學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將生活情境教學模式用于小學數學教學,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可大大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都是以老師為主體,在課堂中,學生一直處于服從狀態沒有話語權。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師對學生沒有深入的了解,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學生的整體地位發生了變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去自主探究,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學習中亦是如此。老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模式,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將數學知識生活化,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其積極性。例如,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時,老師可以營造“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扮演購買者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學生就會很感興趣,課堂氛圍一下就會活躍起來,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然后學生拿著不同人民幣的教具進行表演,在結賬的時候計算花了多少錢,應該找回多少錢。這樣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知識的獲得離不開生活,新課改要求學生具備將實踐與生活相結合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生活情境,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課堂更接近生活,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認識三角形和圓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觀察,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圓形,也可以引導學生分組探究,使其靈活運用教室中的各種物品,如流動紅旗,三角架,鉛筆頭等,然后總結整理,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地將生活情境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不僅過程中會充滿樂趣,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
首先,教師要在結合實際的情況下設計生活情境,從實際生活出發,情境的創設應符合客觀事實,不能因為教學需要而隨意捏造[2]。例如“初步認數”,老師創設情境:池塘里面哪些動物讓我來數一數,一只烏龜,兩條魚,三只小鴨子,四個貓咪。這樣的情境就是不對的,因為在小學生的印象中,貓咪是生活在陸地中的。所以老師應該切合實際,不能隨意假設。
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針對不同年齡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應該創設不同的生活情境。在教學中只知道一味地使用生活情境而不考慮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提升。
最后,在運用生活情境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應注意生活情境的設置不能過于繁瑣,這樣容易使學生陷入情境無法全神貫注地聽課,進而影響學習??傊處煈Y合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生活情境,將繁瑣的情境簡易化,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發揮其重要作用。
總之,在新課改的標準下,把生活情境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過,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于教學時,應切合實際,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創設出合理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愛上數學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