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萍
(天津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天津 300384)
生本課堂以生本理念為基礎,有利于營造平等、民主、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環境。生本課堂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不再單純是教師講,學生聽,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生本課堂倡導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思考。由此,生本課堂之重要性可見一斑,是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前提。
生本教育的主戰場是課堂,需要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人,自主探究??娠@然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從零開始對本節課堂內容進行探究,而是需要學生對此節內容有一定的了解,這就需要有效的課前預習。因此,教師應合理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對當堂知識有一定的知識認識,最好是能對當堂知識產生一定的興趣,如此就能高效推進生本課堂的穩步開展。同時教師應對課前預習作業的知識點位置、作業量有合理的把控,以幫助學生做到合理預習,達到預習效果。例如,教學“東北工業基地”的相關知識時,為提高生本課堂教學效果,筆者沒有直接預留預習教材這樣機械、泛泛的作業,而是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如果你是一家東北大型企業的老板,在未來幾年,你會選擇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活動嗎?會進行什么類型商品的投資?要求從不同方面了解我國東北工業基地相關情況,并對答案進行充分解釋。這樣的課前引導,不同于以往傳統作業的形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預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在生本課堂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利于生本課堂的展開,提升課堂效率[1]。
給學生布置適當的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對課堂所要探究學習的內容有一定的認識了解,在此基礎上開展生本課堂,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展示自我。但如果是以學生個人為單位,顯然會因為水平、時間原因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而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完美解決以上問題。學生在組內進行合作探究與知識交流,能使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與機會,學生可以就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課堂探究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具體的學習心得等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這樣做既能貫徹生本教育理念,成功開展生本課堂,又能促進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可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例如,教學“東北工業基地”的相關知識時,學生預習后,筆者在課堂上開展了小組模式的探究交流。首先是各小組成員發表自己的答案和具體看法,互相評價交流,經過完善,得出一個較為成熟、全面的小組答案,而后各小組派代表上講臺分享各組答案,最后,筆者總結各組答案的優點、不足,以及各組之間的異同,再公布全面答案:資源枯竭、生產結構單一、環境污染等。這之中如果有學生的答案超出教師答案且正確,教師一定要給予肯定與鼓勵,并對答案最全面的小組進行表揚與獎勵,這樣能長久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有利于生本課堂的后續展開。
生本課堂倡導以學生為本,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但這不意味著生本課堂不需要教師。教師不能放手生本課堂,或者說,教師更應該專注、盯緊課堂進程,不能任由學生走向無目的、無意義或低效無效的課堂學習探究,要在課堂上進行重要的調控,調控課堂上各項進程的時間,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避免學生進行不相關的討論。教師應該明確,教師是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有效的指導與幫助,還能切實在學生沒有思路或偏離討論中心的情況下給予學生有效的指點與啟發。這是學生在生本課堂上能夠自主學習、探究解決疑難、提升學習效率的保證,是順利開展生本課堂的必要條件。例如,教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長江三角地區”時,筆者也運用了生本課堂模式。在引導學生討論長江三角洲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時,大部分學生都在積極討論自己有關水鄉的經歷或了解,但筆者發現有一個小組討論不積極,無人發言,在詢問后得知,原來是該組成員無人對水鄉有較多了解,三言兩語就無話可說了。于是筆者安排該組在討論時暫時與旁邊一組結合開展討論,從而使該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2]。
生本課堂是異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新型課堂模式,其細節如何處理非常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生本課堂的構建成效如何,構建情況是否有較大失誤,需要通過檢測與調查來得到實時反饋。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八年級地理“西北地區”一章的教學時,筆者運用了生本課堂模式,討論了“你認識的西北地區”,總結了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特征。在課堂接近結束時,筆者給學生下發了檢測卷,試卷上包含課堂上探究過的幾個知識點的習題,還有有關學生覺得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的調查。在收上來的調查問卷中發現,學生的習題答題情況較好,同時筆者也發現了問卷中反饋的一些問題:某某同學不積極參與課堂中的合作探究、討論過程有些拖拉等。于是筆者對這些自己當時未發現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與解決,與不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督促學生積極討論,推動了生本課堂的順利進行。
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發揮自身主動性,然而,如果只是次次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總結發表,學生也會感到厭倦與精力疲憊。因此,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創造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學習場景,在生本課堂的各個進程結合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充滿活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產生積極參與的心理,可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認知障礙。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八年級地理“西藏地區”學習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播放有關西藏地形地貌、景物景色、風土人情等內容的圖片與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在學生討論時播放藏族特色樂曲,烘托課堂討論氛圍,提升學生的討論積極性。還可以允許學生提前準備,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有關本節課地理知識相關的才藝小展示等。運用多媒體,能使生本課堂更加豐富,將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由抽象變具象,變枯燥為有趣,增添生本課堂的活力[3]。
總而言之,新課標下,初中地理教師應改變傳統填鴨、灌輸式教學模式,運用生本課堂模式,貫徹“以生為本”理念,勇于實踐,充分發揮生本課堂的優勢,并在實踐之中不斷探究創新,豐富自身的生本教學經驗,完善生本模式,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再與其他教師進行教學交流,促進初中地理教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