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恕榮
(山東煙臺市萊山區解甲莊中學 山東煙臺 264000)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教師將學生之間的學習競爭關系轉化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關系,從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轉變為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流,更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工合作、互幫互助,在組內進行優勢互補和取長補短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
雖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小組合作模式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但由于存在隨意性和主觀性,導致小組合作存在形式化的問題。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時隨意性較強,通常按照座位簡單地將學生劃分成組,導致好學生一組,差學生一組的情況非常普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有的小組討論得熱火朝天,而有的小組則沉默不語,完全達不到合作學習的效果,逐漸出現能力差的學生排斥小組合作的情況,使小組合作形式化,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用來開展合作學習,有些基礎的、簡單的知識內容,學生獨立思考就能解決,采用合作學習反而會浪費課堂時間。但現階段有些教師過度依賴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選擇的合作學習內容不夠合理,導致學生對小組合作模式逐漸滋生出厭倦情緒,難以真正發揮出小組合作模式的教學優勢,影響了其有效性。
在現階段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能力強的學生活躍,能力差的學生渾水摸魚不參與、少參與的情況,導致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參與程度不均衡,能力差的學生逐漸被邊緣化,逐漸喪失了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采用小組合作模式的前提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儲備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確保每個小組內都包含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避免出現能力強的學習在一組,能力差的學習在一組的情況,為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開展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奠定基礎。劃分小組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組內分工,做到分工明確,人人有責,確保組內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從根本上提升小組合作模式的有效性[1]。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素材或案例,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同時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層層深入地展開合作探究,使學生圍繞問題展開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在組內的互動交流中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能夠打破思維壁壘,使學生既能鍛煉思維能力,同時解答問題的過程層層遞進,邏輯分明地建立起知識體系,發揮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最大化的學習效果。以八年級上冊“遵守規則”這課為例,教師選取時下熱門的“八達嶺老虎傷人事件”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老虎傷人是誰之過?在公共生活中存在哪些社會規則?遵守規則的意義是什么?規則和自由矛盾嗎?規則是否能夠修改?在生活中你對哪些社會規則有建議?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同時展開合作探究,通過小組內的交流、思辨,學生對本課知識內容加深了理解,更深層次地認識到社會規則的作用,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意義,學會了遵守、維護公共規則,小組合作學習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生不僅有很強的好奇心,更有強烈的好勝心和表現欲,教師可以通過組間競爭的形式提升小組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使學生在表現欲和好勝心的驅使下,不斷挖掘個人潛能,積極發散思維,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活躍性,使學生沉浸在激烈的小組競爭中,積極地在小組合作中發揮出個人優勢,圍繞知識內容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從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性。比如,學習“網絡生活新空間”這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展開網絡利弊的思辨活動,使學生積極收集、整理資料和問題,在組間進行思維碰撞,使學生在思辨中思維處于持續活躍狀態,多角度、全面分析網絡帶來的改變和存在的問題,通過組間競爭,大大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小組合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展開思考和探究,也能在組間競爭中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成就感,打造出高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