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珊珊
(浙江省杭州市九欣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0016)
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讓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一去不復返,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主題式課程探索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要想使主題式課程教學真正發揮價值,幼兒教師不僅要從主題式教學的具體活動入手進行精心的安排,更應該從教學評價入手,確保主題式教學實施的有效性。
主題式課程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的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主題式課程評價是對教育活動教育評價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的活動。是對教育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以期達到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主題式課程評價的對象是多元的,同時主題式課程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此外主題式課程評價必須對實現教育目的做出貢獻,最后主題式課程評價是對被評價的課程提出質疑并為改進課程指明方向。
在傳統幼兒教學實踐中,教師似乎并沒有太在意課程評價、教學評價的作用,而更多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開展教學,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幼兒。即使是部分幼兒教師在幼兒教學活動的實踐中,嘗試著對幼兒進行評價,也往往是以以下兩種形式來開展的:一是以為每一個幼兒進行打分;二是隨機在與家長溝通中對幼兒進行夸獎式評價。而這兩種評價在今天的主題式教學活動中都顯得不太妥當。一是打分評價不能體現幼兒個性差異,缺乏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與此同時打分評價甚至還容易造成家長誤解,產生“教師偏心”或“自己的孩子能力差”的錯誤認識,甚至這種錯誤認識還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即幼兒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被分數所“困擾”。二是幼兒教師在幼兒父母接送幼兒時,對幼兒行為、外貌等情況進行的禮貌性評價,如“小宣今天很棒!”“真是個可愛的孩子”......這種評價往往是出于禮節性的客套話,或是在幼兒表現存在嚴重問題后的批評,極有可能缺乏客觀性、公正性和參考價值。
而主題式幼兒課程往往是以實踐參與為主要形式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行為表現是無法通過量化的分數來直觀表述的,這是教師如果對幼兒進行分數評價,就變得更加沒有參考性,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要想讓課程評價的價值真正發揮出來,就需要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進行全新的探究與探索,探索出與主題式幼兒活動相適應的課程評價體系。
那么,從哪些角度入手進行課程評價、幼兒評價,才能倒逼幼兒園主題式課程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呢?才能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與成長需求呢?我們認為從以下角度入手實施課程評價更有助于幼兒培養目標的順利達成。
要想全面了解幼兒的成長過程,深入分析幼兒存在的問題與短板、優點與長處,就需要教師將更多的幼兒評價注意力集中在過程性評價中。因此我們建議在主題式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從過程性評價入手、從個性化評價入手,給予幼兒細致而用心的評價。在以《特別的我》為主題開展幼兒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從幼兒的課堂活躍度、幼兒的數學生活聯想能力、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等多個角度對幼兒在這次主題實踐中的表現進行文字性描述。為了確保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得到公平、公正而又有針對性的評價,幼兒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全程錄制視頻的方式來進行,在本次主題實踐活動完成后,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反復的視頻觀看、細節捕捉的形式來完成幼兒過程性評價的任務,在這個視頻回放的過程中,每一個幼兒的活動參與情況、面部表情、行為舉止……任何一個課堂上教師所忽視的小細節都會清晰地展現在幼兒教師的面前。
例如在視頻播放中,幼兒教師可能會看到某個孩子本身是很投入地參與到主題活動中的,但由于性格內向、過于害羞靦腆,因此她回答的聲音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所掩蓋,甚至其他小朋友還會“竊取她的思想果實”,當對這一現象進行觀察并形成過程性評價以后,在日后的主題式活動中教師就應該盡可能地給予她更多的關注與鼓勵,讓其有信心,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將話語權充分賦予給她。與此同時,幼兒教師在視頻觀看中還可能會看到過于活躍,但在活動中對其他同伴卻并不友善的男孩,這時教師完成過程性評價后,就可以有意識地多觀察這個男孩的行為,在不打擊其積極性、不傷害他自尊心的同時,對其進行善意提醒,讓他懂得尊重的重要性。將視頻回顧融入課程評價之中,就仿佛為幼兒教師增添了一雙慧眼,可以在全面了解幼兒差異的同時,給予幼兒個性化的指引。
我們認為在主題式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想讓課程評價的價值更好地發揮出來,幼兒教師還應該將評價的主體實現多元化,即讓幼兒行為評價不僅是教師一個人的“專權”,而是讓其成為幼兒家長甚至幼兒自身都可以參與進來的活動。讓幼兒家長在對幼兒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增進對子女的了解,讓幼兒對自己行為與收獲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幫助幼兒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實現對自我行為的認知。
例如教師圍繞幼兒性格進行相關評價時,就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融入多元主體來參與,一是幼兒教師為評價主體:從活動觀察、幼兒行為表現以及與日常與教師的對話入手來概括某一幼兒行為和性格。二是幼兒父母為評價主體:鼓勵幼兒父母從家庭教育、幼兒生活習慣、與父母的親密程度、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沖突入手對幼兒的性格進行客觀評價。三是幼兒自身為評價主體,即以師生問答的形式引導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性格進行思考與評價,“雨航今天棒不棒?雨航今天什么最棒?”……在與幼兒建立親密關系的同時,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引導幼兒形成自我認知。當教師定期組織幼兒教師、幼兒家長以及幼兒自身對幼兒的某一個方面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的結果填充到幼兒過程性評價袋里,當幼兒離開幼兒園升入小學時,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成而成體系的全面評價資源,不僅如此,實際上每一次的多元主體評價,都可以使這三類主體再一次思考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與幼兒進行交往、陪伴其快樂成長,這對于所有評價主體而言,也是一個反思與成長的機會。
課程評價的目的之一是客觀了解幼兒的情況,目標之二是根據幼兒的現實情況,靈活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因此在開展主題式課程之前,教師不妨先對幼兒可能出現的行為、可能獲得的收獲進行預評價,并在主題式活動完成后再將真實評價與預評價進行前后對比,這樣一來,就可以使教師對自己的主題活動設計有著更成熟的認知,也更有助于把控未來主題式課程設計的效果。
例如當教師引導幼兒圍繞《鱷魚先生坐電梯》開展活動訓練之前,教師就可以提前做出幼兒行為的預設想和預評價:一些幼兒在主題活動開始之前就已經對電梯十分熟悉,并熟知這些電梯使用的禁忌,因此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較高,還有部分幼兒可能因為過于熟悉電梯而失去學習興趣;也有一部分幼兒可能注意力不受教師引導,僅僅將目光、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甚至出現隨意玩耍的現象,因此教師需要在預評價中提前考慮針對后者行為采取何種干預措施。教師在主題活動開始之前對幼兒進行預評價,實際上也是對活動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預判斷,當教師能夠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做出科學合理的預評價、預判斷后,再有針對性地拿出相應的引導措施,就可以使主題式活動在實施中更圓滿。
我們認為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給予科學有效的課程參與評價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讓幼兒教師、幼兒家長以及幼兒自身對幼兒成長過程形成清晰的認知,并給予及時的引導,而這是確保幼兒全面發展、快樂成長的前提基礎。希望本文結合主題式課程活動提出的課程評價策略能夠對廣大幼師有所幫助,讓幼兒評價真正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