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燕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幼兒園 江蘇張家港 215600)
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實施是以幼兒的興趣、問題來選擇內容,幼兒占有很大的主動權,可以決定活動的發展方向,在教師的支持下以不同的活動方式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究活動。教師則要根據兒童的興趣、問題及需要,制訂行動方案,引發幼兒主動探究、深入學習、大膽表現,并為幼兒的學習提供充足的材料和豐富的資源。
而實施過程中的課程審議尤為重要。通過對課程的核心價值、目標、內容、實施路徑等進行分析,在實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從兒童的視角解決問題,以此來確立適宜幼兒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促進幼兒的適宜性發展,這是保證課程質量的重要環節。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并結合園所實際情況發現,目前,幼兒園開展課程審議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教師角度出發進行審議。在課程審議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前期的審議階段,教師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預設活動,哪些活動好組織、哪些活動有現成可參考的,就會被老師羅列到課程網絡之中。這樣缺少對幼兒經驗、需求的關注,就會成為一種形式上的審議。
(二)審議行為偶爾為之。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之間有一些審議的行為,但審議的頻率較低,目的性不強,沒有結合《指南》目標等持續性地來梳理幼兒獲得的經驗,這樣的審議對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并沒有太大的作用,也就達不到課程審議的價值了。
(三)教師之間缺少關聯。對于小部分教師來說還沒有重視到課程審議對課程實施及課程建設的作用,一個班的兩位老師之間還缺少交流,審議有時會變成簡單的分配相關內容,然后各自完成任務,相互間缺少關聯性,以致課程實施中就缺少配合與銜接。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主要探討項目課程開展中,從前、中、后三個不同時間,以幼兒為中心,開展適宜的課程審議,以此促進幼兒的有效性學習。
當一個班本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從內容、幼兒、資源等不同層面出發,考慮一個新的話題是否能為不同個體和整個班級幼兒帶來潛在的價值,話題中所獲得的經驗是否與幼兒的發展目標相符合,并且有哪些可利用資源能為幼兒經驗的獲得提供支持。
在活動開展之前,老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時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問題,也就是說活動的內容應該來源于幼兒的興趣或需要,要以幼兒為中心。因為只有幼兒自行收集他們的問題,他們才會在課程中具有主導權,才能激發探究的積極性。如中班《各種各樣的種子》班本課程,是在一天下午吃水果的時候,孩子們意外的發現香蕉和橘子的種子有著不同的特征,幾個孩子圍在桌子邊上不停討論著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在孩子眼里,種子世界充滿了神秘和未知。那種子是從哪里來的呢?它能不能種呢?長出來是什么樣的呢?追隨孩子的興趣,各種各樣的小種子探秘就開始了!
當一個課程內容被確定之后,教師應該讓幼兒參與決定有關這個話題他們想知道什么,以及在課程進行時他們要研究什么。以兒童為中心的項目活動開展時老師要將焦點放在每一位幼兒和他們對此話題的經驗、知識、技能和興趣上。通過審議幼兒的經驗幫助幼兒厘清課程的焦點和想要通過調查以獲得解答的問題。
如《各種各樣的種子》活動前期,教師通過調查問卷和談話交流的方式對幼兒前期的經驗和問題進行了梳理:
幼兒用各種方式分享與主題有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教師要通過審議幼兒來深入地認識每一個孩子,了解如何在活動中更好地支持他們各領域的學習。
在了解了幼兒的經驗和需求后,教師還將多方考量,尋找一切可利用資源來為接下來的活動開展尋求支持。因為班本課程的實施不但包含通過直接的、有組織的、持續的探索而進行的正式學習,也包含通過和材料、環境、教師及其他幼兒和成人互動而進行的非正式學習。所以對資源的審議是活動開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根據以上三方審議,教師就可以擬訂預期的計劃網絡圖,以確定幼兒對于這一話題的興趣是否可以發展成一個符合標準和計劃目標的項目課程。這個主題網絡是根據幼兒一連串的問題而來,當這些問題和需要日益清晰時,課程也將進入深一步的探究。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教師在先前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審議,如在這個項目研究中活動安排需要哪些調整?幼兒對活動是否感興趣?怎樣在活動中更好地支持幼兒的探究等,來保障項目課程實施的質量。
在班本課程開展過程中幼兒對相關話題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等,根據親身操作、實際探索等,通過建構、繪畫、測量、記錄等多種方式對話題內容進行探究,并分享在觀察研究中所得到的信息和想法。教師應及時跟蹤幼兒的探究行為,以便對網絡框架及時調整,目的是鼓勵幼兒針對研究的內容作更深入的思考,以獲得更為豐富的經驗。
隨著課程的發展,幼兒的經驗也在不斷地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是教師提前預設好的,而是應該根據幼兒的探究步伐,不斷地有生發。當然,根據興趣生發出的內容也是需要教師進行審議,選擇適宜的活動來開展,提供最大的機會讓幼兒自發地學習。
在以兒童為中心的班本課程開展過程中,幼兒的需要是選擇教育形式的首要依據,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探究步伐,來審議確定適宜的活動組織形式,區域游戲、小組活動、集體活動、個別交流等來滿足幼兒的學習。不管是何種組織形式,關鍵是看幼兒是否在發展中需要,從幼兒視角出發,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根據研究的進程重構主題網絡,通過審議不斷優化活動內容,順應幼兒的需求,給了幼兒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
在班本課程開展的尾聲,幼兒可以對自己在主題中獲得的一些經驗與同伴分享或是教師幫助下進行主題成果展示。老師則要審議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的收獲、教師的收獲。以便為下一輪的活動奠定基礎。
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需要對整個項目研究進行整體的反思與梳理。項目開展的核心價值有沒有實現?幼兒獲得了哪些經驗的提升?活動是否符合《指南》所提出的目標等。通過反思與梳理,教師能清楚的了解在這個項目研究中幼兒的經驗有了哪些提升,還有哪些方面可以提供支持,幫助幼兒能夠在各領域都能獲得發展。
在班本課程開展過程中,幼兒會有許多操作、學習材料,如:調查問卷、搜集的資料、展示的作品、研究的成果等,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還應當做好整理工作,這些都是幼兒在學習中的寶貴財富,也是課程審議的重要成果之一,教師要善于搜集,以此來豐富活動、提高學習有效性,也是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為下一輪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班本課程實施中的主題審議是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重要途徑,應堅守幼兒為本這一原則,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分析價值、挖掘資源、架構內容、付諸實踐,用一種反思性思維來支持幼兒的經驗和發展需要,用審議來確立適宜幼兒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最終促進幼兒的適宜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