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穎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南麻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000)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而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對于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其合作精神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區域活動材料的創設與投放,進行有特色的、為幼兒所喜愛的美術材料制作與投放。同時,積極開發和利用幼兒所熟悉的低結構材料進行投放,引導幼兒認識這些材料的用途,引導其在活動中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美術制作或展開美術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公益環保意識,同時,對于提高幼兒美術創造力、豐富美術教學手段都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幼兒生活環境中存在著很多適宜開發的低結構材料,可用于美術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點,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開發并利用多種幼兒熟悉及喜愛的低結構材料展開美術教學,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材料發現利用能力和制作能力,使幼兒在簡單、直觀的美術學習、制作活動中開發智力、激發其藝術想象力,促進幼兒美術素養的提升,并使幼兒受到良好的公益環保教育。如,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找一找教學活動,帶領幼兒尋找身邊所熟悉的低結構材料。可在教室內專門開設一塊固定場地作為低結構材料收購站,使幼兒參與到材料的搜集過程中,使其更直觀地了解低結構材料的來源及運用,并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發現、選取低結構材料,能夠對材料進行合理分類,以便于在美術學習活動中更好地利用這些材料。同時,針對尋找低結構材料,還可組織講一講活動,教師可啟發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對于尋找到的材料談談自己是如何得到這些材料的,可以如何利用材料進行制作活動等,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幼兒收集和發現低結構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兒在發現和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并準確利用與美術教學相關的材料,培養其獨特的審美能力并激發其美術創造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在完成材料收集活動并增進幼兒對材料的感性認知的同時,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表達的機會,啟發幼兒圍繞所收集的材料,談談自己認為這些材料可以如何利用,并采用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創作感悟和想象力,從中體驗到創作的樂趣。
如,在園內自由活動時,幼兒發現有一些用于安裝的塑料窗紗,看到這些帶有網眼的窗紗,幼兒認為非常像打魚的網。為此,教師可組織幼兒利用這些富余的窗紗邊角料,制作一個個小網篩,為其講述如何利用這個網篩撈小魚。在此基礎上,鼓勵幼兒用彩筆畫出橫豎交叉的簡單的線條表達自己對網篩的認知。這種隨時利用身邊材料進行因材施教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幫助幼兒認知到美術就存在自己的身邊,培養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
為了將幼兒園教學活動與環保理念結合起來,教師需要創新以美術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在教學區域材料準備中,拓展思路,特別是對于材料的選擇上,可采用與以往購買現成的高結構材料并行的低結構材料開發及利用,來創設相關手工制作環境[2]。教師可引導幼兒合理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包括泥沙、泥土、沙礫、小草、繩子等材料,對其進行加工創作,通過利用材料進行剪切、拼接、粘貼,很好地發揮了這些低結構材料的作用,通過幼兒的想象與制作,變成充滿童趣和藝術氣息的作品,提高了幼兒的美術創造能力。
對于收集的低結構材料,教師還可引導幼兒對其進行重組,以不斷豐富區域美術及游戲創作活動。如,教師可組織幼兒利用園中的泥土、沙土等,通過加水揉捏泥巴,并發揮想象力,制作自己認知的一些形態各異的小貓、小狗、小豬等動物,以及精巧的鞋子、充滿童真的玩具等。在泥塑制作中,幼兒能夠體會到泥土和沙土的不同特點,增進對其感知能力,從中感受到與大自然密切接觸并利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進行美術創作的樂趣,激發幼兒的實踐探究能力。使幼兒感受到在生活中感知具體的物體以及親手進行美術創造的快樂。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類似的可以用于美術教學的低結構材料還有很多,需要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去發現,一起去尋找,共同去創造豐富多樣的美術作品,使幼兒在發現與探究中提高在生活中發現、收集和運用低結構材料的能力。
美術來自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與反映,要提高幼兒對周圍環境的體驗并從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增進其對客觀外物的感知經驗與審美能力,提高其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及呈現美的素養,需要教師充分結合幼兒園內部及周邊的環境,帶領幼兒走入大自然,通過觀察自然中優美的風景豐富幼兒的認知,增強其對美的感知力和創造力[3]。在與大自然低結構材料的接觸中,通過幼兒與大自然及各類豐富的材料的密切互動,使幼兒意識到美術的創造來源于身邊的生活,來源于對外界事物的感知。隨著他們與大自然接觸的視野不斷拓展,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分析力、創造力等,為其美術創造增添了大量的靈感。 如,生活中幼兒會接觸到很多廢舊的礦泉水及飲料的瓶蓋,這些原本會被扔掉的廢舊物品會造成環境的污染。而對其功能進行挖掘并合理運用,可以使其具備新的使用功能。教師可帶領幼兒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瓶蓋,并展開以瓶蓋為低結構原料的美術創造活動,通過對一個個瓶蓋的染色和組合排列,為幼兒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并煥發出新的光彩。對于類似低結構材料的拓展,不僅優化了幼兒的動手能力,也增加了其審美意識和能力。
再如,教師可帶領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吃水果時,注意將產生的果殼和果核心收集起來,再借助教學模板及啟發幼兒觀察果殼與果核的外形特點,發揮想象力,利用這兩種低結構物品制作出精工的手工作品。如,有的幼兒會用這兩種原料制作成一些簡單的拼接圖畫,呈現出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形象、玩具形象等,在實踐中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并在創造中提高幼兒的制作積極性。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使幼兒認識到生活中使用和熟悉的大量物品都可以作為低結構材料的來源。如,教師可畫出幾幅幼兒喜愛的畫,要求幼兒仔細觀察,準確把握其外形特點,再使用相應的材料進行擺放,以拼貼出接近的作品。再如,可以帶領幼兒在不同的季節感受獨特的風景之美,并收集各季節中的不同特色的低結構材料,包括秋季金黃的樹葉、凋落的花瓣等,啟發幼兒對其進行合理加工或直接用以制作美術作品。
在這一活動中,為了提高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可將家長吸納到低結構材料收集活動中。一方面,家長有在材料收集方面的更多的思路和更多的渠道,同時,家長的參與也便于其更多地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活動。如,家中不再使用的舊的筷子就是一種很好的低結構材料,教師可要求家長配合教學,與幼兒一起用筷子做成造型、用途各不相同的物品模式。還有一些舊的紙盒等都可以作為美術區域的教學資源。此外,人們在生活學習中會產生大量的可再利用的廢舊物品,教師可培養幼兒掌握在生活中挖掘、改造舊物品作為低結構材料的能力,激發其參與美術教學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美術手工制作的快樂,使其在能力提升中優化其美術素養和藝術想象力、創造力,帶動幼兒美術素養的有效提升。家長在參與低結構材料收集活動中,要以促進幼兒身心素質及美術整體能力的提升,實現寓教于樂,提高幼兒園美術區域教學水平和幼兒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全面,對于幼兒的教育就當立足于從小開始的綜合素養培養。在教學手段上,需要教師結合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優化區域教學活動。特別要做好美術區域材料的選擇及利用,在通過購買教學活動所用的材料同時,探索在生活中發現和選取適合展開美術區域教學活動的低結構材料。基于這種模式,不僅能夠幼兒的美術創作技能,豐富其創造意識,體現其創作精神,而且對于提高幼兒在生活中的公益環保意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