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寅霞
(甘肅省甘南州合作第一小學 甘肅甘南 747000)
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中就指出,教師要通過明確的“引導”。這里的“引導”是通過恰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人說,問題是課堂的“靈魂”,它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內驅力。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問對于小學數學課堂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它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是開啟學生思考的鑰匙,是激發學生探究的內驅力。好的問題是課堂上學生思考的主線,是指引學生探究的明燈,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焰。否則,隨意地、無目的的、無意義的、簡單的問題,只會引起課堂的散亂和低效。因此,在一節課中,老師提出的問題應當用心設計,細心品味,而不能有絲毫的隨意、散亂和信馬由韁。
新課程更強調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每個數學知識的學習,往往要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去體會、體驗、領悟。面對一些復雜的情境主題圖,干擾學生認知的因素較多,如果由于我們不明確、不具體、非指令性語言地提問,使學生的回答不用思考、不著邊際、看到什么說什么,教學遲遲進入不了主題,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如在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教學中:課件出示情景圖上面有三個小學生在用彩筆畫畫。課件一出示,如果教師問:“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會五花八門。“我看見有三個小學生在畫畫。”“我看有一個穿綠色毛衣的小女孩畫了一朵花?!薄按髅弊拥男∧泻⒃诋嬓⌒堋!薄蠋熛胍龊捅竟澱n有關的“彩筆”問題,可能就很難了。隨著時間推移,學生始終不能答到“點子上”。直到老師指著旁邊的彩筆問:“這是什么?”,學生才若有所思地說有三盒彩筆,每盒有12支。在這里,教師由于提問目標都不明確,沒有具體的指令性語言,學生的回答不著邊際,很隨意地看到什么說什么,沒有一定的指向和目標。當學生的回答跟教學內容毫無聯系,點不到主題時,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導提示,即拖延了教學時間,又無法進入教學主題,更別說引發學生有目的的思考,這樣無效的提問使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進行,教學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了。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和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是學生思維訓練的主陣地。小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并有很強的探究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和好奇心,通過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中。教師要善于鉆研教材 、吃透教材,合理、靈活地運用教學內容,要設計一系列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有了問題,學生才有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提出值得學生深入思考的、有價值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積極地去探索、思考、感悟、發現,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只有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會給學生帶來積極而又印象深刻的學習體驗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自主發現、自主思考、互相交流 、自主總結。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長的同時,思維和能力也得到提升。在解決問題的思考中,學生會體驗到那種智力上的挑戰、內心的震撼、無言的感動和精神上的愉悅,這種思維活動的體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樂于品味、樂于享受,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也將會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如:在學習“年、月、日”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掌握了相關的一些知識,面對學生對年、月、日已掌握的知識再問:一年有幾個月?一天有幾時?等問題,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很快會脫口而出,根本無須思考,也沒有思考的價值。學生在機械狀態下進行的回答,明顯地暴露出對學生思維的挑戰性不夠的問題,學生會覺得問題簡單,答案一目了然,學習提不起興趣。如果我們換一下問題:一年為什么有12個月?一天為什么有24小時?一年為什么有時366天,有時365天等這樣的問題,一反學生思維的定式,將問題拋給學生,學生會覺得意想不到,非常吃驚,這就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焰,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生會認真思考、積極探究獲得知識。而這部分內容,在教師的引導,師生一起探究的過程讓學生不僅感受到獲得知識的樂趣,而且享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儲備,知道學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然后開動腦筋,精心設計好的課堂問題,使提出的問題能引領學生進行一步步、循序漸進的探究,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感悟,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審題提問要抓住題干。作為數學課程目標之一的問題解決,是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重要方式。要掌握問題解決的關鍵就是會審題,也就是要通過閱讀弄清題意。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提煉出題目的數學信息,抓住核心信息來理解題意。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俞正強老師“如何教對數學課”的專題講座中就告訴我們,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審題,首先要認真閱讀題目,然后依次提出四個問題:“這是一件什么事?這件事情是誰做的?他怎么做了?結果怎么樣呢?”要抓住問題的題干中的要素,一個字都不能多,一個字也不能少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邊讀邊想中理解題意。如:從甲地到乙地,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5小時行完全程。通過提問,讓學生弄清出:是從甲地到乙地,一輛汽車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5小時行完了全程。審題中我們還要注意,針對大問題、核心問題,要改成具體問題或針對性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如:大象8分鐘跑544米,牛6分鐘跑432米,熊7分鐘跑了455米,誰最快?誰最慢?要計算嗎?這樣大的問題,沒有針對性,學生無從做起,可以轉問:3種動物從快到慢怎么排列?從慢到快又怎么排列呢?這樣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有了方向,幫助學生有序地進行排列。
常見的復習課中我們總是圍繞大量的知識點、學生的學習難點、出錯點全面出擊,突出以知識點的訓練為主要目標,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進行理和練的循環,教師上的累,學生學的煩,一節課下來,師生都收獲不多,學生的思維上沒有多少增量。這樣的復習課師生都得不到對知識的再認識,對能力的再提高。為了提高復習課的教學效率,教學中要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問題,更多地要創設一些核心問題和拓展問題,在整理復習基礎知識的同時,要以探索的形式來促進學生對一些問題做深入的探究,邊探究邊整理,使課堂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浙江名師張翼文老師執教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與周長的復習”課中,設計引領學生經歷探索“如果一個長方形剪去一部分,剩余部分的周長一定比原長方形的周長小嗎?”“如果長方形的面積相等,那么它們的周長也一定相等嗎?”“能在格子圖中畫出周長為20厘米的長方形嗎?并計算出它的面積?!钡葐栴},都是圍繞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與周長知識來設計問題、提出問題進行整理,學生在探與練的過程中對周長與面積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這一過程在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考,不斷讓思考走向深淵,讓思維得到了訓練。
在數學課堂,教師面對學生的學情,要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要能在課堂上通過提問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熱情。在動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了解或估計學生學習的實際,要不斷了解學生的探索要求,用問題引領,讓學生學習的心理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思維困惑,產生新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在一次次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新知識,體驗到探究、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學習體驗。
課堂提問為了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學。教師的問題要少而精,不能過于頻繁和簡單。有的教師一節課不斷地提問,一個問題還沒有等學生弄清楚,后面有接著問。一節課才40分鐘,老師的問題就好幾十個。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粗略思考一下信口開河了。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毫無意義。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問必須貫穿在整個動態課堂,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一步步誘發學生思維的熱情,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好的課堂提問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重視提升課堂提問的技巧,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點燃學生思維的問題,保證問題的針對性、思考性、有效性,尋找恰當的提問方法 ,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及時給予評價,為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奠定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