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梅
(銅山區張集鎮孫灣小學 江蘇徐州 221100)
傳統文化的組成元素是十分豐富的,能夠充分體現出民族所富有的特性,并且可以將國家的整體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既可以是具象化的歷史文物,也可以是精神文明的切實體現。它在多個方面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范圍廣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常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國畫、書法等為載體來呈現。小學階段是學生掌握各種語文知識核心內涵的重要時期,教師也要在授課的時候有意識地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融合到課堂中。讓學生能夠在幼年的時候就可以對傳統文化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能夠在長久的文化熏陶中獲得精神境界的提升。這樣課堂上的有效結合,不僅能夠切實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領悟能力,更能影響到他一生的品格修養。怎樣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收更多的傳統文化呢,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選擇都體現出教育專家的編排意圖,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確立教材在教學中的基本地位。教師只有充分的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才可以對學生進行教授和指導,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闡釋《游子吟》這首詩歌的核心內涵時可以將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知識詳細介紹出來,讓學生了解到作者當時的窘迫境地以及親情的珍貴價值。“臨行密密縫”,道出了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表現出來的,并引發思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充滿著母親對我們的愛,教師需要給予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能夠積極利用自己的智慧理解詩歌中雋永的情感。教師進行總結,這首詩中一字一句都包含著母親對游子的愛,體現了我國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經久不衰的偉大母愛,從而引發我們的共鳴,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母親的辛苦。最終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母愛這么偉大,我們要怎樣去報答呢?學生可以在母親節到來的當天對母親表達自己深厚的感恩之情,并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減輕母親的生活負擔,也可以送給媽媽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禮物等,讓學生在充分的理解這首古詩的情況下還能形成積極向上的觀念,進而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習環境的創設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小學生的普遍特點是活潑好動、貪玩、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但模仿能力強。因此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必然的,不僅可以使學生提高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傳統文化中來。教師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可以根據教材不斷創新或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使學生們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有效的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室的后面小板報寫和畫出一些有關古代詩人的代表作和事例;還可以在教室的四周張貼一些名人故事、寓言故事;舉辦文章投稿的活動,或者是組織學生親手制作手抄報等,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如在學習《梅花魂》這一課中,梅花是四君子之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梅花的圖片,讓同學們說出描繪梅花的詩句。文章主要描寫了作者與親人朝夕相處的生活片段,進而表述出外祖父對于國家的深刻思念。學生由于學習經驗的缺失,并不能夠將其中的深意理解透徹。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思鄉課文、古詩和詩歌進行比較,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對比分析,并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最后還可以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領悟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更好的進行文化傳承。
再比如在學習《四季之美》時,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來收集大量的有關四季的圖片,然后將其帶入到課堂上,為大家進行展示。此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擁有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讓每一名學生尋找有關古人描述四季美景的詩篇、文章或者是名言,從而使他們真正意識到四季之美,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
“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生僅僅靠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是不夠的,學生可以利用課外平臺來學習自己感興趣或者教師推薦的課外讀物。這些平臺包括書籍——學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時間去讀一些四大名著等書籍,從中領悟傳統文化中的文學之美;包括參加征文比賽——把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領悟用文字抒發出來;包括參觀博物館、文化館——結合實物、圖片、文字及講解員的講解進一步深入地感受、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此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還包括一些游戲——比如課前兩分鐘時可以玩“成語接龍”“擊鼓傳花猜謎語”等游戲。這樣在玩游戲的同時,還可以記住更多的成語,在猜謎語的過程中了解“謎語”這一中國特有的文化形式;還包括寫作——以日記或小練筆的形式預習或總結與課文相關的傳統文化。
在學習《月跡》這篇課文的前幾天便讓學生在家中認真觀察月亮的變化情況,然后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感受。上課時和老師、同學們互相分享,彼此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還可以請學生搜集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讓學生在豐盈的故事中深化對文章的理解。課后學生們互評日記,了解對方的觀察結果、文筆表述。對于寫作優秀,觀點鮮明的學生給予表揚,而對于寫作能力較差或者是表述不清的學生,采用鼓勵性的語言幫助他們來修正、完善文章。通過此種授課方式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利用自己的課下時間多方面的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并行,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在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不僅凸顯了本民族的風格與個性,還傳達出本民族的精神風貌。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作為培養小學生語文知識能力與三觀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品行修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從此階段小學生的發展情況來看,在現階段小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發展環境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則需要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轉變,將傳統文化的作用重視起來,在具體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改的要求與標準,優化語文教學設計,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優化語文教學資源,更好地對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文化素養進行培養。例如,古詩文不僅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華,還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同時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知識點。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之時,教師則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語文基礎與學習能力,對古詩文的教學思路進行調整,引導學生在感受古詩文韻味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實現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
在小學階段的課程相對較輕松,所以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比較長,這就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途徑。所以,在課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課下實踐變得有意義。因此,語文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感受語文魅力的同時,還能夠了解傳統文化,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黑板報、講故事、古詩詞朗誦等比賽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有趣的活動中,在玩樂中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而言之,小學課堂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對于培養學生的品質和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這不僅需要教師意識到在課堂上滲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還需要教師對教材深入挖掘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充分的利用教材中文本的情境釋義和賞析,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語文教師有責任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合于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充分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為長大后能夠積極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打牢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