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七中學 吉林長春 130000)
隨著教育現代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語文教學形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思維能力培養已經成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然而,現在很多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都還比較滯后,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也比較匱乏,課堂氛圍過度乏味,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欲望,不僅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甚至還對他們的核心素養提升造成了比較大的消極影響,很難實現閱讀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更加高效的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教師在展開知識教學的時候,應該更新教學理念,跳出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將學生放在課堂主體地位上,采用問題導入、情境創設、分層教學等方式提高語文課堂的豐富度與新穎性,并給予學生適度的鼓勵與表揚,從而將他們參與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出來,提高他們歸納總結、創新等綜合能力,為他們的閱讀思維能力提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所以,本文展開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措施探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主融入語文活動、充分發揮其思維想象力的內在動力。所以,語文老師假如想要在語文課堂上增強學生的閱讀思維邏輯能力,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樂趣和好奇。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擴充閱讀思維的重要場所,以前是由于老師的教學思想、方案使用不恰當才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不理想,語文教學效果不佳。所以,語文老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實際學習進程,組建活躍的帶有趣味性的學習環境。
例如,語文老師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具體使用問題教學法時可以借助課本文章中的留白,給學生創造一個帶有濃厚趣味性的問題場景,推動初中閱讀課堂的健康發展進程。在閱讀“孔乙己”這篇文章時,語文老師可以借助文章后面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句子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們在通讀文章之后對孔乙己這一故事人物的理解是怎樣的?學生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有些學生說:此時的心情有些壓抑;有些學生說:此時的氣氛是沉悶的。而后,語文老師提出下一個關于文章的問題:學生在閱讀之后如何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并將學生科學的分成閱讀小組,促使其能夠在真實的場景互動中與其他學生和老師深入溝通文章中孔乙己的個人形象,自主的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發散其思維表達其對文章的想法,逐步引導學生的閱讀思維,進而快速的了解文章內涵。
在實際語文教學課堂上,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知識的總結和歸納能力是培育學生閱讀思維邏輯能力的重要理論支持,學生需要按照不同類別的文章實行總結和分類,從而變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這主要是因為在不同類型文章的閱讀中,學生對其實行總結和歸納能夠把這些不同的知識串聯成一個較大的知識網,學生在如此龐大的知識體系中能夠輕松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就以魯迅的文章為例,語文老師首先需要讓學生主動掌握魯迅寫作的風格和特點,根據不同的文章深入研究魯迅在創作時主要抒發的情感和思想表達,并引導學生進行自身所學魯迅先生作品進行梳理歸納,幫助他們更為深入的了解與認識這些作品間的聯系與共同點,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素養和思維邏輯能力,優化實際語文教學課堂,提高語文課堂內容的豐富性與吸引力,完成語文知識魅力的充分展現,激發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與欲望,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夯實根基。
創新是學生針對語文知識的延伸和想象,是思維邏輯發散的具體表現。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強化能夠促使其在語文課堂上輕松的理解知識和理論。所以當下語文老師怎樣培育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通篇閱讀“凡卡”這篇文章之后,語文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堂練筆的機會:在爺爺收到凡卡的信之后,會怎樣做?這時學生們就可以發揮其無限潛力去想象爺爺收到信之后的場景。一些學生寫道,爺爺收到信之后,立馬去了凡卡所在的城里,把凡卡解救了回來,之后就一直平靜的過著農村的生活;另一些學生寫道:爺爺在看完信之后只能默默的流淚,默默的在心里給凡卡祈禱,希望他能忍過去。在語文老師對此篇文章的閱讀延伸之后,就可以讓學生們清晰的了解社會中的苦難以及無力感,從而促使學生快速的融入文章的閱讀活動。這樣的閱讀探索教學活動,能夠給學生提供諸多想象和聯想空間,讓學生跟隨著語文老師的腳步鍛煉其自身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力,并把自己的情感落實到文章閱讀之后的練筆表達中,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學生的思維邏輯是其主動思考問題和知識學習的前提條件,語文思維邏輯不光代表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式,還代表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在實際語文教學課堂上,語文老師在整個教學流程中需要借助分層閱讀教學模式,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閱讀習性,強化語文閱讀課堂內容。
比方說,在閱讀“記承天寺夜游”時,針對學習優異的學生來說,語文老師可以給其提供內容相對困難的教學內容促使其主動思考,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來說,語文老師可以讓其簡單的了解文章內容即可,從而優化閱讀課堂,培育學生的閱讀思維和綜合閱讀素養。分層閱讀教學方式直接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閱讀創建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推動了語文閱讀課堂逐步朝著更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
小組合作教學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常常被用到,主要是因為在實際小組合作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專注力能夠得到注重和提升,對學生的閱讀思維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小組合作閱讀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極大的活躍了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生動形象趣味性十足的閱讀場景,對于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升和閱讀思維的強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在閱讀《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文章時,語文老師就需要把學生科學的分成學習小組,給每個小組適當的拋出問題:通過閱讀,學生怎樣看待別里科夫害怕變革但是又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行為?對于別里科夫戲劇性的死亡怎樣理解?積極探索柯瓦連科的人物特征。在這樣的閱讀任務中,學生都能夠在小組合作閱讀中從自身的角度積極地發表對文章不同的看法,在與其他學生或者老師互動時,優化自身的閱讀思維,逐步強化學生本身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在閱讀《鴻門宴》這篇文章時,語文老師首先可以借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畫面,協助學生簡單的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以及人物故事主線。接下來,語文老師可以借助合作場景對話的導入方式,讓學生深入文章內部,緊密融合課本內容,以劉邦、項羽、亞父、張良等人物設計對話場景,重現“鴻門宴”現場內容,調節課堂氛圍,增加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和探索的欲望,進而強化學生對文章的記憶,培育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
總而言之,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閱讀思維能力培養的受重視程度也在與日俱增,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了,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然而,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現在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學觀念及采用的方法都還比較滯后,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參與課堂知識學習的興趣與欲望,不僅影響了語文教學效果,還對學生約束思維能力養成以及全面發展造成了比較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假如想要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改變教學思想理念,為學生提供一個活躍自由的語文閱讀環境,充分活躍學生的身體和思維,促使其能夠自主的融入閱讀活動中,并在語文閱讀中勇于創新,敢于想象,進而強化語文閱讀教學成績,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推動其閱讀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為他們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