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婷
(昆山市城北高科園中心小學 江蘇昆山 215300)
新課標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币虼耍Z文教學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進行聽、說、讀、寫的學習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憑借語感,運用語言,最終真正掌握語文這個交際工具。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語文”,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本里有著人文性,教師這本書里更要有人文性。教師的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更要盯著“人”。教學時,教師要一只眼睛盯著“語文”,另一只眼睛盯著“人”,這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課堂上,我們更要舍得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要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反思我們的教學,在課堂上我們常常忽視了學生,更舍不得花時間引領、等待學生去表達,總認為等著學生慢慢去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是件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情。其實不然,倘若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設想一下:兩個能力水平相當的孩子,一個孩子小學六年就在我們的一堂堂語文課中聽著老師苦口婆心地講解著鋪天蓋地的問題,專心致志地記錄著標準答案;另一個孩子則在老師的耐心鼓舞和指引下,積極思考,并努力地表達著自己哪怕是不太完整、準確的見解。六年下來,這兩個孩子會有怎樣截然不同的發展前景?不言而喻。
我一直在反思中時刻提醒自己要舍得把課堂時間花費在學生的表達訓練上。事實上,我發現語文課堂上,表達對學生重要性是我們所不可估量的。這學期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接龍式的發言,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有了發言的機會。雖然這樣上課非常“花費”時間,有時候甚至一堂課上一個問題都沒有解決掉。一開始,我心里非常焦慮:這樣上語文課效率會不會太低了?但是,一段時間堅持下來,我發現課堂的等待是值得的,是有價值的等待。這學期我驚喜地發現兩個平時話都說不完整的男孩子竟然在語文課堂上能踴躍地舉手,還能完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畢業前這兩個孩子對我說:“老師要不是您在課堂上‘逼’著我們舉手,耐心地等待著我們‘表達’,也許小學六年我們永遠不會有勇氣把手舉起來”。的確,對于一個膽小的學生而言,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舉手就意味著必須要不停地思索,還要努力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但是,當他們嘗到了表達的樂趣之后,便會樂于參與課堂活動,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一天一天,點點滴滴地積累與進步,雖然這個進步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我認為:“靜待花開”是我們教育該有的執著。因此,在課堂上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怕花費時間,常態課要讓學生唱主角,我堅信這種“花費”絕不是“浪費”。
閱讀課應該是一堂堂生動有趣的讀書課。語文課堂上,我們要邁開的是引領學生在饒有興致的閱讀活動中進行語言訓練的路,而不應是對課文進行一次次煩瑣的分析。語文課程的學習肩負著引領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受到教育和影響的使命。因此,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便是——悟其意,悟其理,悟其情。這個任務倘若沒有很好地完成,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對語言的學習。但也因如此,有些語文教師便將語文教學定位于理解課文內容,這就改變了語言的姓氏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根據文本的特點以及單元、年段訓練重點進行教學。一課一得,得多了,連在一起,便會形成氣候,形成語文能力。課堂教學不要面面俱到,而應集中力量把主要訓練點教扎實,課堂上教師的點撥和鼓勵,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引領學生熟讀精思,真正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起到“文化”學生的作用。而我們的常規課往往上得滿滿當當,不舍得放棄任何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傆X得自己滿堂灌似的全部教給了學生,心里便踏實、放心了。然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如何能學好語文?課文規范的書面語言又怎么能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呢?
筆者認為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之語進行誦讀——包括朗讀、默讀、聽讀(聽同伴、老師等范讀)、演讀(帶有表演性質的誦讀)、背誦等等。誦讀這種讀書方法,是一種目視其文,心逐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學生在反復誦讀之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會詞語,疏通文脈。通過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理解作品的奧妙之處,化作者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久之,就會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靈敏的語感能力。
引導學生“寫”語。即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圈點、勾畫、聽寫、默寫、仿寫、縮寫、擴寫、改寫、復寫、彩寫、譯寫、點評、旁批(每堂課不是面面俱到,視情況作合理合度的選擇),從而感悟、積累、建構和運用文本之語。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語文課堂,不斷提醒自己課堂教學內容要注意取舍,不舍便不得。在教《慈母情深》一文時,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我將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聚焦在了課文中描寫母親工作環境和直接描寫母親的這幾個場景中。通過對比辨別、情境朗讀等方式,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去悟其情,悟其法,探究學習作者是如何將這篇文章寫得感人至深,以及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內容去寫。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關注寫了什么,接著帶著學生展開了一堂煩瑣分析的語文課。我們很少能夠真正地引領學生通過靜心的品讀,有效的語言訓練等教學策略,去揣摩文章究竟是怎么寫的,缺少了語文教學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學生的語文素養始終沒有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悟情為了悟法,悟法為了學法,最終才能真正實現教會學生,“文化”學生的目標。
語文教學的成功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燃他們的夢想,使他們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竇桂梅老師曾說:“課堂要有溫度,要像一條流動的小河,我和學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飽滿的,我必須要用我的這根火柴,點燃學生,我指導、引導、鼓勵學生,(很爽,很舒服,)老師時時有溫度,堂堂見溫度,才能讓孩子有溫度?!?/p>
回想名師課堂,孩子們總能盡情地嶄露頭角。這份表現自我的勇氣來自哪里?我想是課堂中的溫度點燃了孩子心中的自信火花,是教師用心的鼓勵激發了孩子表達的欲望。這份溫度,這份鼓勵就像溫暖的陽光一樣,讓孩子們“心花怒放”,積極參與,暢所欲言,從而形成教師與學生間的良性互動!
在執教《月是故鄉明》這堂公開課時,學習作者通過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思想感情這個難點時,課堂進入了“僵局”,由于膽怯和心中的不確定,沒有學生敢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時候,我依舊保持著微笑,用目光掃視了班級,我發現有不少孩子似乎想說些什么又不敢舉手。我親切地鼓勵道:“老師知道每個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學習語文沒有對錯。只要勇于表達了,那你就是最棒的自己……”話音未落,就有幾個孩子勇敢地舉起了手,接著其他孩子也陸陸續續地舉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就是鼓勵的力量,我想如果我們能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吝嗇我們的鼓勵,一定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勇于表達的自信,更多的時候孩子們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表現智慧的勇氣!就像這堂課上,學生從一開始的膽怯到最后的踴躍發言,難道這不是老師鼓勵性語言的“魔力”嗎?課堂中,教師靈活恰當而富有鼓勵性的評價語言中,正是這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筆,使整個集體在歡快的氛圍中融為了一體。
教語文其實并不復雜,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似乎把語文課上得越來越復雜。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原點,重審我們的教學。回到課堂的原點,眼中有學生;回到教學的原點,心中有學生。學生學習語文,為的就是掌握語文這個交際工具。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做的是真正把學生教會了,幫助他們逐步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