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必良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迫切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年6月1日正式實施,標志著依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代的到來。
2019年,全國跨省流動農民工7508萬人,比上年下降1.1%,省內就業的農民工為9917萬人,比上年增長2.5%。2020年,外出農民工降幅高達2.7%,而本地農民工降幅僅為0.4%。可見,農民工流動半徑逐步縮小,就近就業已成為新的趨勢。農業勞動力非農轉移的新特征,為以縣城為載體的農村城鎮化,為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及其融合發展,為開放村莊激活潛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契機。
但是眾所周知,由于農村集體成員身份權的封閉性與土地產權的排他性所構成的內生性制度約束,城鄉二元經濟體制與城市偏好的外生性制度障礙,一方面構成了現代要素與生產力進入農業農村的制度壁壘,另一方面也構成了村莊資源存量難以盤活與潛在動能難以激活的制度阻隔。因此,如何突破封閉的桎梏,以打開村門、開放村莊為突破口,引導城市反哺農村,挖掘并發揮鄉村的潛在優勢,在重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中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難題。
基于上述背景,《南方經濟》2021年第5期發表了張露、羅必良的文章《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從打開城門到開放村莊》。該文回顧了農業勞動力轉移、非農產業擴張與打開城門促進經濟增長的歷史背景,揭示了城市擴張偏好與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所引發的工農城鄉關系扭曲,從而提出了打開村門、開放村莊的政策主張。文章強調,打破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格局、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策略在于:打開村門,以農村土地制度變革為突破口;反哺鄉村,以城鄉融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緩解約束,以開放村莊引導主體與要素進村;構建載體,以縣域經濟發展融入城市價值鏈。
打開村門、開放村莊,核心要義在于激活農村潛在動能,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從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此,《南方經濟》特設“開放村莊與城鄉融合發展”專欄,約請幾位著名專家就此展開討論,希望有助于相關問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孔祥智教授等人的《村莊何以開放?——基于城鄉融合視角》一文強調,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離不開要素在城鄉間雙向互動。該文在系統梳理建國以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從形成分割、打破分割、開始融合的演進邏輯基礎上,采取鄉村向城市要素開放的切入點,準確識別開放鄉村的發展必然與現實困境,并從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案例相結合的角度,研究村莊如何向城市要素開放。研究表明,開放村莊是優化城鄉要素配置、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發揮鄉村多元價值的必由之路,但是同時又面臨著要素難以集聚、服務質量低下及集體產權開放性不夠的現實挑戰。為此,應深化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提升產權結構的開放性,順應城鄉人口互動發展趨勢,搭建人才下鄉機制,引進鄉村產業、公共服務相關緊缺人才成為新村民,推動鄉村開放水平的提升。
錢文榮教授等人的《構建城鄉人口雙向流動與融合的制度保障體系——從權利開放理論到村莊開放實踐的分析線索》一文認為,現有文獻多關注以城市為主導的人口雙向流動與融合,而研究以鄉村發展為目標的雙向流動與融合卻付之闕如。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動與融入經歷了從小范圍、小規模的就地、就近為主向大范圍、大規模的跨省、跨區域為主的歷史轉變,農村居民的遷徙權和居住權也呈現出從權利限制向權利開放的轉變趨勢。不過,當前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依然是農村居民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與融入為主,城市居民流向鄉村并融入鄉村的相對較少,且主要表現為人才下鄉、資本下鄉和市民下鄉。為了深入推進以鄉村發展為目標的城鄉人口的雙向流動與融合,未來有必要促進鄉村從打開進城渠道向全面開放村莊轉變,深化農村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和鄉村建設制度改革,推動進城農民市民化、下鄉市民村民化、農業經營職業化和鄉村經營市場化,讓鄉村出得去、進得來、留得住,并成為農村各類主體創業的大舞臺。
吳重慶教授等人的《以縣域為中心的鄉村振興:城鄉關系演變與縣域經濟發展》一文指出,鄉村生產要素通過流動實現集聚是提升生產分工規模和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但要素過度流失不利于鄉村自身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前,“鄉-城”生產要素流動規模較小;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前,在重工業發展戰略下鄉村生產要素被約束流動;改革開放以來,“鄉-城”生產要素單向流動趨于加速;黨的十九大開啟了鄉村振興新篇章,致力于改變鄉村要素單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來,立足于鄉村且突破村莊社區規模的分工生產和集聚性生產沒有大范圍發展起來,鄉村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不強。新中國的綜合發展成就為發展現代化的鄉村集聚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探索在縣域層面整合資源和集聚要素是振興鄉村和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方向。
三篇文章分別討論了村莊開放的切入點,城鄉人口的雙向流動與融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縣城為支點重構城鄉關系并推進鄉村振興。從而表達了開放激活村莊、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城鄉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邏輯線索。必須跳出鄉村來謀劃鄉村振興。推進要素流動與農村城鎮化,形成縣城、鄉鎮與村莊的聯動,必須在賦權強能的基礎上打開村門,激活村莊,在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中促進鄉村振興。重點在于:
第一,抓住一個關鍵:盤活地權。《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激活農村土地資源。改善農村土地產權的開放性,盤活農地經營權,放活宅基地使用權,推進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才能激發農村土地潛能,釋放土地制度紅利。以農村“三塊地”的制度變革為突破口,走“產權開放、主體多元、要素盤活、功能擴展”的發展路徑,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策略。(1)產權開放。在堅持集體土地所有和農戶承包經營權基礎上,激活土地要素的市場交易,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與集中,盤活鄉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適度放活農民宅基地使用權;(2)主體多元。在編制鄉村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和負面清單的基礎上,鼓勵社會資本和多樣化經營主體遵循指導目錄進入農業和農村,形成競爭性有活力的共建共營格局;(3)要素盤活。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并基于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強化農業農村的迂回投資與迂回服務,促進農業的分工分業,延伸產業鏈,激活新動能;(4)功能擴展。在保障農業產品和要素供給功能的前提下,積極拓展農業的生態、康養和文化功能,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業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居民內需擴展。
第二,強化兩條主線:區域聚集與產業集群。一是“城-鎮-村”的振興架構。沒有縣城增長極與擴散效應的生成,沒有縣域經濟的振興,難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做強縣城增長極,改善區域輻射力與溢出效應,培育專業鎮與中心村,優化城、鎮、村一體化的功能布局與產業分工,構建具有比較優勢的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健全縣城、中心鎮與中心村的生產性服務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鎮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二是“產-園-人”的聯動機制。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必須突出主導產業,布局產業園區,打造產業集群,才能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拓展、高質量發展的格局。以盤活“三塊地”為支點,構建多樣化的社會投資撬動機制、放大機制和可持續機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大投資力度,才能使鄉村煥發旺盛的發展活力。為此,需要通過“以產業入園區,以園區擴鎮容,以城鎮帶人動,以人動帶地轉”,推進土地集約化、產業園區化、人口集聚化,形成“產業聚集、園鎮一體、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第三,構建三大機制:“極—園—鏈”。一是增長極驅動:人與城。縣城是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重要目標地。縣城與田野鄉村緊密相連,是良好的城鄉對接點。開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提升中心城鎮的人口集聚功能,以城帶人,使城鎮成為人口聚集的中心、要素流動的樞紐、產業鏈接的高地和農業園區的平臺;充分發揮縣城與中心鎮連接城鄉的節點和紐帶作用,以農業功能拓展營造優質后花園,延伸農業產業鏈條;通過商旅提升,建設宜居、宜閑、宜商、宜業的“四宜城鎮”,從而實現農業發展、生態保護與與城鎮化發展的有機融合。
二是園區化驅動:地與園。以城帶人動,以人帶地動,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產業園區化發展。誘導農業的分散經營轉向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多樣化的農業服務規模經營;誘導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由單家獨戶轉向園區聚集,通過農業園區建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通過土地綜合整理,盤活建設用地并向園區集中,發展多樣化的共享經濟,打造鄉村振興新業態;優化用地空間布局,通過城、鎮、村聯動構建不同類型產業功能組團,形成特色鮮明、功能成團、產業成塊、基地成片、輻射成圈的發展格局。
三是產業鏈驅動:產與鏈。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拓展鄉村多種功能,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一是通過農戶的連片種植與規模種養,深化農業分工,促進各類生產性服務市場的發育和繁榮;二是推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業融合,加快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快遞物流園區發展;三是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功能農業與鄉土產業;四是推進縣域經濟嵌入城市群產業鏈,對接全球價值鏈,在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基礎上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新華社,2020-12-29.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5574955.htm。。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農村將始終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與功能性作用。在城鄉融合發展格局中推進鄉村振興,需要以底線思維穩住農業基本盤,以開放思維激活村莊發展潛能,以全局思維發展高質量縣域經濟,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