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龍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設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是教育部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推動的一項重要教育信息技術改革項目。據統計,目前教育部批準建設的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有77個專業群,其中與藝術設計相關的有藝術設計、包裝技術與設計、數字媒體專業群、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立足于資源共享機制,構建在線教學云平臺(“云課堂”),幫助教師或培訓師整合平臺資源和自有資源,為學生或員工開設專屬在線課程,開展線上教學或培訓。
基于國家資源庫的“云課堂”優勢在于:海量資源的碎片化云存儲,教學不受時間、空間局限,在線教學手段靈活且便于數據提取,能夠準確掌握學生學習狀態并科學進行學業評價等。但在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學中,單一在線“云課堂”教學又顯得不夠靈活,有以下幾點局限:第一,單一在線學習過程主要由學習者自我控制,缺乏教師現場嚴格把控,容易導致課程完成率低;第二,學習方式大多是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完成,學習體驗較差,討論缺乏現場感,容易流于形式;第三,實踐操作環節需要教師現場一對一指導,難以線上完成。
結合課題組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發現,基于國家教學資源庫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在包裝容器造型設計課程的教學中,主要體現為基于國家資源庫的“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下,學生通過“云課堂”和傳統面對面的課堂學習來完成藝術設計學習任務,既包括在“云課堂”平臺的自主學習,又包括在傳統課堂中課堂討論、實踐操作、現場輔導的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以保證更好地完成學習。
基于國家教學資源庫的“云課堂”混合式教學實踐主要包括在線組課、教學實施兩大模塊,其中教學實施又包含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實施階段和最終的評價環節。
國家教學資源庫的優勢在于海量資源的碎片化云存儲,以課題組參與建設的包裝技術與設計國家教學資源庫為例,該資源庫涵蓋了包裝領域的37門課程,建成了包括微課、動畫、工程錄像、教學課件、教學圖例、教學文檔等18000多條顆粒化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既能存在于原建的課程中,又能被靈活拆分重新組課。
首先,教師注冊教學賬號,然后通過資源庫配套的在線教學平臺“云課堂”,結合教學大綱及授課計劃建立課程空間;再依據章節知識點,在線調取教學資源庫相關知識點素材(既可以按已有課程整體調取,也可以按需個別采集)進行組課;組課完成后,教師導入已經分配好的學生賬號組建教學班,平臺自動生成課程班級邀請碼及班級二維碼,方便老師通過微信、QQ群等發布相關開課通知,就可以進入下一步具體的混合式教學實施階段。
“云課堂”的用戶分為教師端和學生端,教師端主要是組課及實施課程教學;學生端主要是查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考核方式、課程通知、課程成員等信息,根據教師導學建議進行預習及課堂學習。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后,可以通過“云課堂”提交課程作業讓教師查看批改,并能夠得到教師及時的反饋[1]。
“云課堂”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課前主要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課中現場講解相應知識點及技巧訓練,課后重點鞏固提高學習成果。混合式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有“智能組課、發布預習、課程導學、實訓指導、過程管控”幾個角色職能,學生在不同的實訓教室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堂學習并及時反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國家資源庫的“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圖(以包裝容器造型設計課程為例)
2.1 課前準備(線上)。教師將“云課堂”在線學習資源(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及相應的學習要求下達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以包裝容器造型設計課程為例,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單是:學生查看包裝容器造型的設計流程(微課視頻),并在課程討論區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通過“云課堂”的智能時間統計查看學生的預習時長,并到討論區查看學生遇到的問題,對學生預習的程度作出初步判斷,以便于設計和調整在課堂研討階段中的教學內容和活動[2]。
2.2 課中教學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這是“云課堂”混合式教學的主要實施階段,包括四個環節。以包裝容器造型設計課程的容器創意開發環節為例。首先,教師根據學生在“云課堂”中的預習情況,集中解答普遍性的問題;其次,教師根據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結合案例對課程的重難點有針對性的講解;再次,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實際項目對包裝容器造型設計思路進行頭腦風暴,教師及時進行點評,學生參與開放式討論,總結出有潛力的創意思路及設計定位;最后,教師依據頭腦風暴成果,啟發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并進一步歸納為設計草圖,并在繪圖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提出啟發性建議及個別指導[3]。在整個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他人的意見,并結合教師指導進一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完成知識內化。
2.3 課后鞏固提高(線上線下學習)。教師布置課后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討論交流、查找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以作業的形式提交到“云課堂”作業模塊中。教師通過查閱作業,全面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掌握情況,并及時反饋給學生。
2.4 建構混合式教學成績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結合了包裝容器造型設計“云課堂”教學特點、學習者特征及平臺特點,主要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模塊,“考勤、作業、表現、任務完成度、互動參與度、測驗、考試”七個維度,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立體評價。
“云課堂”以先進的云存儲、云計算技術為支撐,教師可以利用云存儲手段將課件、視頻等教學資源進行處理并上傳到“云課堂”后臺,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利用云計算等技術,對整個課堂學習過程進行數據分析、計算,使用者可以通過“云課堂”平臺實時獲取學生學習的各項數據,以便及時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管控[4]。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不必再拘泥于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以及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是主動參與,通過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對“云課堂”中的課程進行學習。
“云課堂”的學習資源是開放共享的,教師可以利用“云課堂”自由上傳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從“云課堂”中自由下載學習資源。“云課堂”打破了學習時間及空間限制,可以有效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進行預習及課后復習[5]。
在“云課堂”中,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端學習并提出問題,師生都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解答;教師也可以利用教師端采取多種方式組織課堂互動,即由原來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學生則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
混合式教學不同于單純的在線教學或傳統教學,不僅能夠更加高效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及過程管理的優勢,又能結合現有實訓教學條件,學練結合,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