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辰,高兵兵,馬超
[摘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效果直接關乎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實踐活動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并面臨諸如主客體關系深刻變革、網絡圈層的模式重構、多元社會思潮滲透等多重挑戰及由此導致的互動困境,亟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厘清教育主客體的轉換邏輯、建立平等信任的互動融合關系、打造多元和諧的圈層互動環境等幾個方面進行解決,從而全面推進教育主客體在網絡場域中互動交流的頻次與深度,真正實現平等開放地對話與交往。
[關鍵詞]互動機制;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6-007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影響力的擴大,互聯網存在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總會受其影響。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與學生開展互動實踐活動,來實現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思想影響和價值引領。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基層思政黨務工作者等均可視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全體在校大學生則被視為教育客體。主客體在互動中彼此交融、相互建構,豐富并完善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價值體系。因此,深刻認識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轉化邏輯,靈活運用新型網絡傳播載體,始終堅持將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互動全過程,不斷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實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新特點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客體存在思想認知、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需要通過對話交流、溝通互動不斷解決思想矛盾,消除認知差異,完善甚至重構“自我”。得益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有了新的場所,網絡思政下的互動實踐活動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互動主體的廣泛性
交往是人的本質體現,是人的社會性存在方式,人們通過交往創造著社會關系[2]。現今,互聯網為人們交往互動搭建了互聯互通的平臺,提供了分享信息、表達觀點的平等機會。每個個體以社會關系為基礎,圍繞熱點話題、共同興趣等,主動或被動地編織著互聯社交關系網。在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實踐活動中,互動的主導者、信息的制造者不再僅是教育主體,當客體被影響后存在再討論、再發聲、再傳播等行為時,也可視為新一輪互動中的主體。并且網絡思想互動行為也不再局限于個體之間,在不同的群體、組織間也存在網絡思想互動行為。
(二)互動內容的隱微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3]。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同陽光普照,互動內容規范有序、目標明確,但之于受眾卻略顯枯燥。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內容則以簡潔、直觀的微視頻、微文字等形式,以即時滲透、融于細微的方式,潛藏在聊天過程中,隱匿于思維碰撞時,間接地、無意識地對教育客體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道德規范施以正影響。通過點滴滲透、聚少成多,消困惑于無聲,化輿情于無形,促進客體將教育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效果。
(三)互動過程的高維性
較之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導員一對一談心談話等集中式、固定式的線下互動方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存在互動頻度高、多向度、高自由度、更平等等特點[4]。得益于信息傳播的非接觸性,互動頻次隨之增加,碎片化的時間被有效開發利用,教育者可以實現全天候在場和立即在場的互動需求;互動多向度是指教育主客體逐漸由單向度互動發展為多主體的多向度互動;互動的自由度和平等度也因網絡平臺的開放性而提升,教育客體對互動對象、內容、形式的主動選擇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創新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思路。
(四)互動載體的多樣性
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載體的形式豐富多樣,不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易班APP等傳統平臺,還延伸至學生青睞的微信、QQ等社交軟件中,甚至發展到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及B站等備受學生追捧的視頻網站中。這些以娛樂、社交為主要功能的載體為教育主客體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地互動交流的實現創造了空間與時間的雙重便利。通過這些載體輸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只要接地氣、不死板就能引起客體的強烈共鳴,起到兩指彈出萬般音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互動困境從現實空間向網絡空間的轉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面臨著主客體關系的深刻變革、網絡圈層化的模式重構、多元社會思潮滲透與沖擊等互動困境。
(一)主客體關系的深刻變革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網絡空間形成的新場域,在開放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具有強流動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獲取和交流信息的形式發生了改變,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教育主客體的存在狀態和互動方式亦隨之被解構、變革,成為一個個不確定的網絡虛擬符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的不確定性,及客體身份的游離性,客體信息獲取和網絡行為選擇的自主、隨意性,弱化了教育主體作為傳統權威的穩定形象,使得其在網絡空間中難以構建以話語影響力為標識的權威地位。這種“去中心化”的空間格局,“去權力化”的個體化敘事方式,導致教育主客體的身份、位置總是處于復雜多變、相互交織地更迭與轉換過程中。
主客體身份的模糊性,為個體之間的平等互動創造了條件,但也削弱了教育主體對網絡空間建構的主導地位。網絡場域中,豐富自由的網絡話語替代抽象的概念敘事,帶來了大量娛樂性、新奇性的視聽內容。“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使得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淪為眾多話語形態中的一員,受教育者不再由教育主體所決定,而是受教育者自由決定其中心,因而受教育者在這一中心形成過程中容易受到網絡世界中其他話語主體的影響。在網絡輿論場中,一些話語主體的媒介素養不高,通過精心杜撰的故事、刻意編造的煽動性言論,吸引受教育者眼球,顛倒事實真相,嚴重阻礙了教育主客體間思想溝通、精神交流等互動實踐活動的開展[5]。
(二)網絡圈層化的模式重構
在網絡空間中,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價值取向、觀點立場的大學生相互吸引、相互聯系、相互交流,從而形成核心特質穩固、思想交流高頻、關系聯結緊密的網絡群體。不同的網絡群體將網絡空間不斷分割、重構,進一步構造了諸多類型的網絡圈層。這些圈層一旦形成,就具有了一定的價值聚集和排它功能,因為所蘊含信息和思想的相似性,同圈層之間更易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不斷吸引著具有同質性的大學生,他們和那些與自己價值觀相似的人“互粉”、互動,更進一步固化了多層級、多種類的網絡圈層。
網絡圈層的價值聚集和排斥功能可導致大學生沉浸于特定圈層構造的信息繭房中。互動對象愈發局限、信息接受愈發狹隘、認知判斷愈發片面,對教育主體的思想信息傳達和話語表達方式愈發抵觸和逆反,從而使受眾下意識地排斥并隔離圈層外的其他信息或觀點。同時大學生網絡圈層的排他性加劇了“沉默的螺旋”效應。由于害怕被既有社交圈排斥,迫于壓力對網絡輿論意見、不良社會思潮保持沉默,思想觀念逐漸趨同性、非理性,為魚龍混雜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溫床。網絡圈層的模式重構導致教育主體不斷被邊緣化,難以進入有效的互動場域,游離于大學生的互動交流之外,難以把握大學生的實時動態、關注焦點以及喜聞樂見的話語風格,更無法運用自身擅長的話語體系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無法與教育客體構建良性的互動關系,阻礙了教育主體引領和整合多元價值觀念,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價值結構。
在面對網絡輿情突發事件時,由于教育主體未能有效滲入圈層之內,導致“網絡異見”形成由原子到圈層的倍數級擴散,難以在眾多信息洪流中被及時發現并過濾,惡化了教育主客體的互動場域,極易造成群體極化現象。同時,由于缺乏參與網絡議題、研判網絡信息、設置網絡議程、引導網絡行為的能力,教育主體發聲困難,化解危機效率低,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中傳播滲透被認可度差,難以有效實現與大學生的思想同頻交流。
(三)多元社會思潮的滲透蔓延
當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多元社會思潮的傳播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思想文化紛紜激蕩。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普世價值觀,以及一些錯誤的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不斷干擾并沖擊著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相比主流意識形態顯性、權威性的傳播方式,社會思潮的傳播相對比較隱性。
高校是學習知識、研究學術和傳播思想的重要陣地,多元社會思潮在這里相互交鋒。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大學生傾向于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信息和資源,忽視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主流權威思想,極易成為不良社會思潮傳播者尤其是西方敵對勢力的目標。他們為將大學生群體吸納到自己的陣營,會針對其興趣愛好提供人性化的點餐式信息服務,將西方人權思想、民主自由價值觀等包裹上極具誘惑力的糖衣,充分滿足大學生尋求個性、獵奇的心理,潛移默化地加強其固有喜好甚至偏見,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與異質思維交流的興趣,不知不覺中鉆入了一個偏頗、同質的封閉圈層,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教化功能,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的畸形發展。
多元社會思潮的滲透和蔓延使得教育主體一旦在網絡場域中失去話語主導權,主流價值觀便難以有效進入大學生的認知視野。多元社會思潮極易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混亂,大學生對教育者發布的信息不看、不回、不轉,在內心中抵觸與教育者互動,亦擔心回復轉發后在同學中成為異類被嘲笑、排斥,主流價值觀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同時,囿于各圈層的局限,一旦爆發網絡輿情,極易出現正面引導與負面駁斥的遲滯,錯失輿論處置良機。因此,正確引導大學生有效甄別良莠不齊的多元社會思潮,以及規范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思潮的話語傳播模式,建立教育主客體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成為當務之急。
(四)新型傳播載體的蓬勃發展
隨著網絡新型傳播載體的迅速發展,人們進入了以微媒體為主要傳播載體的微時代。微媒體的典型代表有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其強大的視、聽、評、轉等超文本的話語互動方式,具有自由度高、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等傳播特點。但由于資本逐利性、市場化運作方式的不斷滲透,以及傳播載體入場成本低,教育主體的把關作用被不斷弱化、難以實時監管、不易精準定位,導致大量庸俗、乏味、低俗的信息文化內容被包裝以娛樂的外殼,碎片化、批量化地生產傳播。
鑒于部分大學生對網絡上信息的真偽缺乏鑒別能力,而且碎、淺、薄的“泛娛樂化”內容借助多樣化的傳播載體進行裂變式傳播,僅注重感官的刺激和欲望的迎合,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和滲透力。大學生在這種內容的侵蝕下,長期接觸缺乏主流意識形態思想的碎片化信息,容易喪失理性的批判能力,嚴重影響了自身的思維方式及自我認知,甚至會陷入錯誤的價值認同中,對“重發布、輕互動”的權威主流意識形態持懷疑、抵觸態度。如果任其發展,勢必造成主流價值觀體系的崩潰,嚴重干擾主流話語導向。同時由于載體選擇的多樣化,有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新型傳播載體了解不多、重視不夠、研究不深,與線下教育內容同質化,缺乏吸引力,難以有效融入教育客體圈層或進行精準滴灌式的教育。此外,雖然這類網格式擴散、高滲透力度的新型傳播載體已被一些教育主體主動適應并積極運用于開展網絡互動實踐活動,但仍存在熱點定位不準、理論結合不足、情緒感染力差等問題。
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效率的提升路徑在網絡空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突破了現實地域空間的限制,但能否深刻把握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轉化邏輯、建立平等信任的互動融合關系、打造多元和諧的圈層互動環境等直接關系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實際效率。
(一)把握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轉化邏輯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導致教育主客體的身份由外顯轉向隱匿,但去“中心化”“去權力化”并不等于去“主體化”。教育主客體關系在思想互動的交往實踐過程中不斷交織、轉化更迭。既可以表現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疊加互動關系,也可以表現為“主—主、主—客、客—主、客—客”的互動形式。教育主客體互為前提、相互轉化、彼此構建,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隨著互動實踐情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教育主體不再僅是原創教育內容的生產者、發布者,當其存在主動閱讀瀏覽、點贊、發表評論等互動行為時也可被視作教育客體。所謂主體客體化,即主體主動了解、融入、塑造客體的過程。教育客體也不只是思想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和受教育者,當其存在分享轉發、與他人溝通交流、@他人或公眾號等行為時亦可被認作教育主體。所謂客體主體化,即客體主動影響、輻射、引導其他客體甚至反哺教育主體的過程。
在主客體思想交往互動的過程中,既要重視教育主體的主體性,也要關注客體的能動性,不斷建構主客體協同關系。第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善于傾聽客體心聲,主動了解客體的心理特征,增進主客體間的情感交流,始終保持在網絡交往互動實踐過程中的主體性、自覺性。通過設置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形式等,提升精準滴灌式的教育引導能力,切實解決客體的思想根源問題,使得教育客體面對教育主體肯說話、敢說話、說真話。第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要自覺接納教育主體,主動接受主體所傳授的知識和價值引導的信息,并積極與主體進行互動交流,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困難疑惑及時反饋給教育主體。在尋求指導和幫助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與教育主體的聯系,提升主客體互動的頻次和深度,助力教育主體主體性的發揮。第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被教育主體教育、影響、塑造的過程中,要注意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主動實現客體向主體的身份轉變。比如利用客體的身份優勢,實現對群體性事件的敏銳感知,引導輿論走向;通過日常積極言論的發表,實現對更多客體的積極影響,充分發揮朋輩力量。只有正確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深刻把握主客體間的相互轉化邏輯,充分發揮主體的主體性并有效激發客體的能動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思想交流、溝通和互動才能層層深入,產生實效。
(二)建立平等信任的互動融合關系
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良性互動融合關系要遵循平等信任的基本原則,平等是教育主客體開展互動交流實踐活動的前提,信任是關鍵。只有基于平等信任的思想溝通、對話交流,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客體主動向教育主體靠攏。
1.淡化身份意識,消弭傳統教育主客體關系。教育主體改變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不再借助傳統的權威身份發號施令,以誠相待,給予教育客體足夠的信任和尊重,主動構建民主平等的交流對話機制,營造開放包容的互動實踐氛圍。
2.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教育主體要讓學生感受到教育者的親切與熱情,在面對教育者時愿意坦露心扉,并價值觀教育寓于互動實踐活動中,用真情實感講革命先烈不畏難頑強斗爭的精神、講民族英雄舍小家為大家的擔當、講時代楷模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奉獻,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用真誠熱情傳播家國愿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感染、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重任。
3.摒棄照本宣科的灌輸教育模式,深挖教育客體需求。教育主體應不斷推送滿足其成長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和養料,真正做到答學生心中之疑、解學生心中之惑。比如,面對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在深度的思想溝通、精神交流和交往實踐活動中,積極完成自我能力發展、自我價值構建、自我人格完善[6]。同時教育客體也要改變特立獨行的逆反心理,積極參與、響應教育主體精心設計和組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實踐活動,尊重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主動接受教育主體所傳授的價值觀念,適應主流話語傳播方式,逐步形成對教育主體的價值認同,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
(三)打造多元和諧的圈層互動環境
網絡“圈層化”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挑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積極轉換思路,借助互聯網技術深挖學生需求,主動融入圈層;運用“網言網語”增進學生接受程度,持續優化圈層;創作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增強吸引力,重構圈層,避免成為圈子里的“圈外人”。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突破圈層障礙,實現與大學生的思想交流、互動溝通,首先要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領,善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的學生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全面了解各圈層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個性發展需求、社會實踐需求、價值選擇傾向、思維習慣特點等,深入挖掘各圈層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建立健全不同網絡圈層的學生群體模型,深刻探究圈層形成的底層邏輯和發展機理,以更加貼近學生、理解學生、融入圈層,激發起學生與教育者談心談話的內在驅動力。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提升網絡媒介素養,摒棄晦澀難懂的空話、套話,將網絡話語方式與傳統話語方式進行有機結合,轉換成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言網語”,使其更加契合大學生的思維習慣、表達方式、行為風格。接地氣、新穎有趣、富有感染力的“網言網語”能夠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網絡圈層的黏性,提升大學生對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不斷推動主流話語深入人心。最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在內容供給上下功夫,針對不同網絡圈層創作出既有豐富內容又有層次區別的差異化內容,將淺顯易懂的思想理論照進圈層圍墻,用善解人意的回復點贊敲開圈層之門,以平易近人的交流互動打入圈層內部,構筑起圈層內外溝通的橋梁,消除圈層壁壘。同時,根據各圈層所關注的網絡熱點話題打造焦點,并圍繞這些焦點重構新的圈層,以此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中引導方向,在多變中把握方向,實現教育主體與大學生在思想上的同頻共振、在情感上的共通共融[7]。
(四)構建互聯互通的良性互動模式
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場域、開辟了新路徑,但也給互動實踐活動帶來了新挑戰、新變化。我們要善于化挑戰為契機,在變化中求發展。通過培養意見領袖、主動設置議程,全面掌握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發展動態和利益訴求,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主體首先要注意借力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和優勢,選拔具有較強政治鑒別能力、敏銳熱點洞察能力、良好人際關系和公信力的學生代表,將他們培養為網絡意見領袖,并安置在網絡社交圈層的中心位置或信息層級傳播的關鍵環節。當發生錯誤思潮入侵、負面輿情爆發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有意識、有目的地與網絡意見領袖展開對話合作,通過向意見領袖提供事件客觀、權威、真實的信息,引導其及時、主動發聲,敢于向西方錯誤思潮、網絡不良輿論亮劍,幫助同輩群體在動態變化的網絡輿論場中形成客觀理性的評價與判斷。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還要善于借鑒議程設置理論在交流對話方面的啟示,主動從熱點新聞、前沿話題、輿情事件中挖掘、策劃議題,設置能夠吸引大學生眼球、符合大學生群體價值訴求的議題內容,并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發起宣傳報道和話題討論。不僅要圍繞事件焦點、情緒熱點及時發聲,還要有效研判輿論、堅持正向引導、化解潛在危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將學生吸引到這些精心設置的議程中,使其自愿參與到議題討論、觀點發表、留言互粉等環節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熏陶,形成主體所期待的價值觀念。同時,教育主體更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借助每一個鮮活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予以浸潤和滲透,創造出能夠滋養大學生思想價值養成的內容作品,用充滿正能量的內容實現對學生的“造勢引導”、“因勢利導”和“順勢引導”。
(五)發揮新型傳播載體的優勢力量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思想交往和精神交流都是在網絡場域中進行和完成。因此,能否熟練運用多樣化的網絡載體、挖掘并發揮同一載體的不同功能,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實踐活動的正常、順暢開展至關重要[8]。
首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根據不同網絡傳播載體的特征,適時地變化并調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充分利用不同網絡載體的信息傳播優勢,豐富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與表現手法,寓教于樂、寓學于趣,提升教育形式的靈活性、互動性與吸引力,實現內容與載體的動態匹配,使主流意識形態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所不有。
其次,聚焦微媒體,發揮以抖音、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微媒體傳播優勢,開啟主流意識形態“接地氣”的傳播新模式。一方面,利用微媒體更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遞接受模式。通過解構、重組深刻而晦澀的理論思想,以微視聽的形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推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依托微媒體積極探索互動式、討論式的實踐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價值愿望,找準思想的共鳴點和利益的交匯點,區分層次、分類指導,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實現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理解和切實踐行。
最后,要想在新媒體時代搶占思想制高點,保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順暢地進行互動交流,必須要培養一大批既擅長運用網絡新型傳播載體,又能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向、牢牢把握輿論話語權、引領學生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的復合型人才。只有同時掌握了這“兩把刷子”,教育主體才能在虛實結合的網絡世界里精準回應、說服、引導教育客體,真正實現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無縫對接和平等開放地對話交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5-12-09.
[2]駱郁廷,郭莉.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的本質[J].教學與研究,2014(01): 73-78.
[3]人民日報評論員.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 探索新辦法[N].人民日報,2016-12-11.
[4]翟中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導論[M].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49.
[5]金瑤梅,徐志軍.短視頻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0(09):88-92.
[6]曾令輝.論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融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5): 149-156.
[7]鄭壽.網絡“圈層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03): 51-55.
[8]佘時珍.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及其優化進路[J].中州學刊,2020(10): 8-12.
(責任編輯:梁良)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UO Fangchen, GAO Bingbing, MA Chao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s' network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the interactive practice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ppear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lso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the model re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ircle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as well as the resulting interactive dilemma. It is urgent for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to fully promote the frequency and depth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field by clarifying the transformation logic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of equality and trust, and creating a diversified and harmonious circle interaction environment, so as to truly realize the equal and open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teractive mechanism;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收稿日期]2021-06-16
[基金項目]2021年西北工業大學黨建研究基金“‘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學生黨支部思想建設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DJY202107);2019年西北工業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及互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3102019XSY15)。
[作者簡介]郭芳辰(1993-),女,陜西西安人,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兵兵(1990-),男,陜西西安人,博士,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輔導員、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馬超(1978-),男,陜西渭南人,碩士,西北工業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