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敏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靈鎮旺龍小學 重慶秀山 409900)
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積極地做出改變,進而驗證我們的猜想,不斷地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我們還需要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學生,進而讓學生能夠從被主導的地位逐漸轉變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教學活動作為載體,進而從最根本的活動中實現教育突破,促使小學生能夠參與進來,促使小學生能夠用數學、學數學,生成數學能力和素養。而此時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有一種共同的外部特征,那就是提升了教學質量。可見,教學質量的提升只是一種表象,它是教師、學生進行了一系列轉變之后的綜合表象。我們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是因為我們成為了雙師型的教育者,而學生擁有了生本空間。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會將培養學生的語感作為主要的教育目標,進而讓學生擁有學習語言的基礎。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同樣需要讓學生生成“數感”,進而能夠將數據與我們的現實生活進行對接,從數學化的學習情境中建設數學模型,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思想。而在學生擁有了“數感”之后他們才能夠完成數學學習任務。在這一方面我提出的建議是讓學生生成數學化的生活。如可以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可以通過學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問題,比如:商場購物、動物分類、影視動畫等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創設生動活潑的知識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成份,數學課堂教學應積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和興趣[1]。
在人們看來,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用好數學游戲活動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生成興趣。但事實上,凡是能夠進入課堂的游戲活動都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并且對于每一個細節都進行過千百次模擬的科學化的活動。它并不僅僅是“有趣”,更多的其實是能夠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讓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想法與做法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同時生成技能技巧、經驗、感想,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2]。例如,在學習圓、方的形狀時,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找玩具的游戲,教師說出形狀是什么,然后由學生在玩具中找出對應的形狀。學生在找東西的過程中,能夠在腦中一遍一遍重復回憶形狀的樣子,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其次,還可以在游戲中設計獎勵機制,表現好的學生可以得到獎勵,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更高,也會更有成就感。
數學學習活動是從信息的輸入開始的,而在信息輸入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一次次的生成碰撞。作為數學教育者,我們要肯定其中的可貴之處,因為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游戲或者說是一種思維訓練。基于此,要想提升數學學習效果,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如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獲取教師傳授的知識后,應及時展開動手聯系和思考,以便鞏固知識的記憶,從而加強理解,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并有意識地讓它們產生“撞擊”與“交流”,這樣學生們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就會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質變過程,從而使知識領會加深。此外,教師還需注意課堂知識重難點的強化訓練,通過有效的思維引導讓學生找到關鍵點,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從而加深對重難點的理解。只有有效把握課堂的四十五分鐘,提高時間利用率,才能有效優化課堂結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生是情感外露的學生群體,情感是他們實現轉變的最佳催化劑。在枯燥理性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更需要關注學生情感的引導與激發。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挖掘和發現他們的內心想法,從學習和生活上多關心學生的狀況,增強情感交流,努力成為學生的朋友。例如:開展課堂知識討論會,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其中針對個別內向或膽怯的學生實施重點關懷,仔細傾聽他們的想法,針對他們的問題給予耐心的回復和幫助,對他們的回答給予點評、肯定和掌聲,并組織全班同學給他們鼓掌,使他們得到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打開他們內心的窗戶,融入集體的懷抱。
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評價是最直觀也最有效的方式。教師的評價在學生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心。因此,要創建系統的評價體系,包括教師對學生討論學習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獨立思考和作業完成的評價、學生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以及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和習題講解的反饋。
綜上所述,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做出改變,從現實問題入手,從生活大環境的改變入手,進而促使小學生能夠獲得最具數學味道的學習空間,進而生成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