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麗
(吉林省通化市通鋼一中 吉林通化 134001)
縱觀學校教育發展,數學一直以主科地位貫穿于學生學習階段,在學生成績占比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學好數學非常重要。不過就目前的高中階段數學學習而言,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面臨困境,不僅數學理解難,進行后續運算更加困難。學生數學學習回報率低,學習積極性逐漸縮減。將問題導學法引入其中,對于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提升課堂效率,構建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具有積極影響。對本論題展開研究研究意義重大。
高中階段數學學科是一門以計算為主的科目,不僅內容枯燥乏味,對于公式的利用和理解都比較困難。因此,很多學生經常因為知識內容脫節,出現一步錯步步錯的情況。學生數學學習難度大,積極性逐漸降低。同時,在傳統的數學課堂,很多學生都在接受“填鴨式”的數學教育,很多教師開展數學授課過于理論化,邏輯化。很多學生無法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自身的內在理論,無法實現數學的有機整合。而問題導學法的出現,準確的改變了這一狀況。教師開始通過情景創設導入問題,層層深入引出學習目標,進行問題思考,最后整理總結知識點,在這四個層面作用下,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愛上數學。學生在數學課堂開始居于主體地位,實現了知識學習和知識積累,還有知識轉化的有機結合,學生對于數學開始抱有熱情,不斷地激發了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就數學學習而言,提高成績并非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養成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重點。而問題導學法的出現則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以《數列》章節課程為例,教師在講解等差數列時,會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什么是數列?”這一問題,然后層層深入將等差數列的基本概念引出。接下來教師還會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最后總結知識點和概念,啟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可以說在問題導學法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呈現層次性原理,學生數學簡單化,積極性逐漸增強[1]。
對于教師教學而言,備課是一堂好課的基礎。對于學生學習而言,好的問題導入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意義重大。因此想要實現問題導學法的有效應用,創設問題情境,實現趣味導入格外重要。
作為一節課的開端,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問題導入。
①提問式問題導入。這一做法有利于直接呈現問題,引導學生仔細思考。如教師在講解《集合》問題時,教師提出“集合是什么?元素與集合之間有什么關系?集合的元素特征有哪些?”等問題,這種直觀性的問題讓學生清晰明了的清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②趣味式問題導入。這一做法有利于營造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數學探索積極性。以講解《概率》一課為例,在上課之初,教師就可以抱著箱子和小球等基礎教具進入課堂,這時學生的目光會被教具吸引,開始對本節課的內容有所期待。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猜一猜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手中教具有什么關系?然后展示相關材料,邀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
③互助式課堂導入。這一做法是在一問一答中將問題引入出來,教師與學生深入交流,實現數學內容共同探索。以《命題及其關系》為例,在上課時,教師舉出實例:“所有的同學高考都能打700分”,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問一答中請學生回答出這個問題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設置,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投身于數學的探索中。
對于教師開展數學教育而言,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中只是基礎,想要實現問題導學法的深入貫徹,還需要抓住探究和總結階段,實現數學理論框架的終極構建。當教師開展完常規授課后,應該預留出一段的時間進行探究教學和總結分析。
例如,在講解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師提出“正弦定理公式是什么?余弦定理公式是什么?”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總結,整理出:a/sinA=b/sinB=c/sinC=2R.等公式。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再次進行小組討論,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變形以及應用整理出來。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學生逐漸梳理出正弦定理以及余弦定理的應用范圍。然后教師進行最后的歸納和總結,將所有的知識點歸納到紙上,分發給學生。學生再一次明確正弦定理以及余弦定理的相關概念,實現基礎的夯實和框架體系的有機整合。在長久的探究和總結教學方法下,學生逐漸明晰數學問題,構建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既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還打開了新的數學解題世界的大門[2]。
在新課改背景下,推行問題導學法,對于解決當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難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將問題導學法貫穿于常規教學中。實現通過問題的導入,通過合作探究的共存模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