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敏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7)
高中語文課文的學習難度較大,僅靠老師的直白講述,學生已經無法對其進行透徹理解,會影響語文課程教學作用的發揮。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夠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困境,提高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但老師在利用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興趣點等進行把握,并考慮實際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不同的情境教學法,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在趣味的學習環境中,突破學習的難題,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質量,最終實現對高效化語文課堂的構建。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老師仍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語文課程的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對自身知識儲備中的不足進行了解,在針對性的優化中,促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所以在應試教育目標指向下的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是“教”與“被教”的關系,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較少,師生之間的關系不理想,容易讓學生抵觸語文課程的學習,無法將語文課程綜合教育學生的作用發揮出來。而在利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會主動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看作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心理入手,對適合全體學生的教學情境進行創設,讓學生在主動思考、探究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既有利于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又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協同發展。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對老師教學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老師在實施情境化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再滿足于單一的情境創設方式,還會探尋更多適合學生以及教學內容的創新情境創設方式,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創新性,還能夠提高老師的創新教學能力,為學生的語文成長提供助力[1]。
高中生雖然心智已經比較成熟,但學生對于故事仍十分感興趣,將故事元素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本就具有一定的故事色彩,老師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創設適宜的故事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感悟。
比如在教學《鴻門宴》一課時,由于學生看過相關的書籍和影視作品,所以多少都會對課文相關的故事有一定了解,但通常無法對故事發生的前因過后有清楚的了解,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中開展一個“講故事大會”的活動,讓學生們在聽和講故事的過程中,置身于豐富的故事情境,既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拓展,又能夠讓學生梳理清楚課文,將故事情境助力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發揮出來。
任何創新教學形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都是為了更好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在利用情境教學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老師也要明確此教學目標,要對即將要講解的課文進行深層次的了解,根據重點內容進行教學情境的直觀創設,讓學生在參與情景學習的過程中,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感悟,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收獲,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比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課文時,需要讓學生對課文中不同人物的形象進行了解,對人物背后蘊含的深層次內涵進行理解,老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播放與課文中人物對應的視頻片段,由學生在情境中與課文對應的內容進行了解,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此外,老師還可以創設一個表演情境,即由以小組的方式對課文中不同人物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表演的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學生們通過對不同小組細膩表演的觀看,也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問題是將學生帶入思考中最為有效的一種方法,所以在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利用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多角度的思考中理解課文,同時促使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教學《再別康橋》一課時,老師先為學生播放輕音樂,然后引導學生伴隨著音樂對課文進行朗讀,在學生投入其中完成朗讀后,老師向學生設計一些問題:“作者想要向人傳遞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文章中的哪個句子是你最為喜歡的?”如此就能夠將學生的“讀”“思”和“再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對文章探索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了解答,達成了問題情境創設的最終目標。
在教學《拿來主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當時社會的狀態進行了解,讓學生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在課堂教學初老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①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分別指什么?②文化遺產區別對待的方式是什么?③對于文化遺產采取“拿來主義”態度正確嗎?為什么?拿來主義實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體現在哪里?讓學生完成對課文閱讀,也對問題有一定思考之后,老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討論與答案呈現。如此的教學設計,不僅保障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也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了培養[2]。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高中語文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而應該是生動、有趣和有生命力的。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正符合新時期的語文教學方向,能夠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情境中學習、體驗、感知和感悟課文,促使學生學習效率以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