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維娜
(牡丹江大學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推廣,新媒體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便利的新媒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能節省很多的時間,這也就標志著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學生在進行網上沖浪的同時也很容易受到互聯網上各類思想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就需要高校調整自身的教育體系,讓高校思政教育更加適應新時代的變化。
當前高校開展的思政課堂依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授為重點,沒有讓學生成為整個課堂的中心。這就使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效率較低。一方面,思政的教材本身的枯燥性和復雜性使得學生在理解時十分困難,只能囫圇吞棗似的學習,長期面對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片面的知識,而無法發揮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這就導致思政教學的課堂教學質量逐漸降低。從另一方面來看,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集中于課堂教學等顯性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思想教學觀較為直白,容易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
開放的網絡環境在便利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隱患。如今的網絡環境包含著巨大的用戶體量,在新媒體上的發言也不能保證是正確積極的言論,同時還會出現各類潛在反動輿論的群體。長期受到這些快捷信息的影響,是十分不利于學生思想成長的。在對于有關社會思想的討論時,新媒體中缺乏對于各種社會思潮合理的解釋以及有效地引導,這時就需要高校教師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加強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認同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承載著新媒體高速發展的組成部分,新媒體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就目前的高校開展思政教學活動時,教師通常會使用生澀難懂的專業詞匯進行授課,這就使得課程本身看似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但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提高授課的質量是十分不利的。而大眾話語和網絡話語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體系,能夠更加方便地表達出高校教師想要表達的含義。這就很輕易地吸引了學生的目光,高校開展思政教育課程的目的離不開給予學生積極的思想教育和引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凸顯話語內容的政治性和嚴謹性,同時也要吸收大眾話語和網絡話語,使得自身的課程生動起來,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的思想態度始終是主體,在一定知識基礎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傳播媒介,跟學生就特定的話題進行自由的交流互動,從而促進話語的發展,而這種交流的本質就是通過排除錯誤思想或敵對思想來辯護正確的思想。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贏在了本身對于信息的超強包容性和超快的傳播性,打破了傳統媒體下資源壟斷的現象,在高校思政教學課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推動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
正確使用新媒體的話語體系,能夠在降低高校思政教育難度的同時為政治教育課堂帶來豐富的信息內容。在高校思政教育課堂中,教師面向的主體是全體大學生,這就要求思政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正確借助新媒體平臺促進課堂中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一步地拓展學生思維,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教育觀念。
除此之外,信息傳播方式和渠道并不僅僅局限于目前存在的幾種形式,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有著更多的方式,而世界也漸漸連成了一個整體,由于受到互聯網開放性及包容性特點的影響,西方文化思想也在快速傳播。那么教師就應該及時對當前的社會形式進行充分分析,立足于新媒體時代,不斷創新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社會主義思想在學生心中的指導地位。
高校應該正確看待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思政教育適時合理地融入新媒體的傳播中,使得正確的思想啟蒙擁有更多的受眾群體。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優化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解放教師的同時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讓教師起到一個輔助和引導作用。教師還可以通過導入精品課程來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推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
高校在推進新媒體思政教學課堂的同時,一定要為課程配備適合教學特色的思政課本,建立在深厚的專業基礎之上,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當下思政改革的前沿。校方還應該重視關于師資隊伍的建設,在為課程匹配教師時,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做出選擇,教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并且具有良好的培養能力,才能夠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高校還可以開展教學研討會,讓教師在交流中充分分析自身新媒體課程教學能力的不足,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正,使得高校內教師的教學都符合新媒體下的教學模式,為教師構建新媒體的優良環境。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借助新媒體探索出更多適合自己發展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思政教學的限制,將思政教學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水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人生信仰,追求發展成為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全面型人才,逐漸成為能夠承擔民族復興責任的新時代人才。推進思政教學的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思政教學機制,把握時代發展機遇,迎接挑戰。同時要采取相應措施,對于新媒體不良信息的傳播加以應對,肅清網絡輿論為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