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貴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南通) 機電工程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6)
以就業為導向,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和輸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基本任務。與傳統的操作技能相比較,高技能中的“高”究竟應當體現在哪些方面,以及在這些方面應如何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是新時代高職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在移動互聯廣泛應用、先進技術推動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作為未來產業大軍的新生主力,高職學生必將是高新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和經濟利益的重要紐帶。如果能在他們的知識與技能中植入創新的種子,積聚其龐大的數量優勢,爆發出的創新能量將是難以估量的。因此,主動創新的意識和應用創新的能力應當成為高職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養目標。為此,本文從創新的內涵出發,根據高職學生這一特定人群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及企業對高職學生在創新層面的需求,對高職創新教育的有效路徑進行初步探索,以期為高職創新教育的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創新通常被理解為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發現,是專屬天才人物靈光一閃的傳奇,所以創新教育被視為精英中的精英教育,與屬于大眾教育的高職關系不大。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了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目標定位和具體操作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對創新的內涵加以分析,以明確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側重面,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從古至今,創新這件事從未停止過[1]。創新有顛覆式的,也有漸進式的;有物化發明的,也有理念變革的;有技術領域的,也有生產方式的;有引領的,更有推廣普及的……所以創新的概念有多種描述。自工業革命后,人類在科學技術的創新推動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獲取了財富。當利益的增值成為創新的價值評判標準,創新被熊彼特賦予了經濟學意義。隨著時代變遷,創新的概念在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工業創新,甚至金融創新的交織中不斷演化,但技術創新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進一步細化,技術創新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產物。
明確具象且切合實際的創新教育目標才有可能達成。我國學者彭玉冰等定義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進行重新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產體系,獲得更大利潤的過程”,其語境與高職學生的學習和就業環境較為吻合。
誠然,高端技術的創新發明主要依賴于科學家和專門的研發人員,這也是社會各界最為期待、最為關注的成果。但是,這類創新成果只有走出實驗室轉化成產品,并形成量產進入市場,才能給企業、給社會帶來財富的增值,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高職畢業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們人數眾多,分布于生產制造、銷售管理各個環節,他們是創新成果落地、價值實現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在產業轉型升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產品迭代周期縮短的大趨勢下,將高職創新教育定位在應用創新層面較為合適。高職院校應結合專業學習和企業的技術進步,對學生開展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啟發式教育,使學生對應用創新有所認識、有所準備、有所收獲,植下未來參與創新的火種。
不論在哲學、社會學、經濟學,還是在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創新歸納起來有三個共性要素:一是“異”,即異于傳統、異于當下、異于常規;二是“新”,即新發現、新思想、新事物;三是“矛盾”,即對常規的否定過程,這是再創造的根本動力和引發創新的內在機理。
因此,無論是位于哪個層次上的創新,首先在主觀和客觀上都要有起點。一是主動的意愿,即所謂的創新“沖動”,目前是高職學生普遍缺乏的;二是知識的基礎,即所謂的創新“立足點”,這也是高職學生的薄弱之處。近現代科技創新的歷程和事件無不證明了科學知識是技術創新的起點和基礎。18 世紀布萊克的潛熱理論啟發了瓦特“分離式冷凝器”靈感,成為其改良紐卡門蒸汽機的關鍵節點[2];1920 年明尼蘇達大學巴倫的一篇論文點燃了加拿大班廷致力研發胰島素根治糖尿病的創新火種[3];1958 年國際統計權威雜志《Biometrika》重新刊登了約200 年前貝葉斯的一篇論文,成為數據迭代分析的核心邏輯與底層算法,掀起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化與人工智能浪潮[4]。再比如維修元器件高度集成化的現代電器,準確判斷故障原因、快速更換集成板塊是基本要求,這說明即使是技能操作,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程序意識、因果判斷和模型優化的基本科學素質。因此,當下高職院校過度強調實踐技能而弱化理論傳授的做法,對創新教育是不利的。
其次,創新要有邏輯。代表思維程序的形式邏輯和探尋因果關系的系統實驗是現代科學體系形成、技術創新事件涌現的兩大支柱。從常規出發,在常規中發現或者制造矛盾,進而在否定常規中創造出異于常規、優于常規的新事物,這是創新的基本邏輯,也是創新思維必須遵循的規律和規則。高職的創新課程大多是讓人一時激情澎湃的成功創新案例介紹,而忽略了創新發現問題的邏輯前提、反復糾錯的邏輯過程及取得成功的邏輯偶然。
再次,創新是長期積累和偶然機遇的耦合體,過程往往艱苦而漫長,甚至在巨大付出后也未必能獲得預期的回報,因此,高職創新教育更要側重于堅守既定目標、坦然接受挫折和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素質引導。
此外,當代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需要團隊的協作、技術的組合,因此,讓學生形成在集體中自我定位、在合作中相互配合、在困難中尋求幫助等意識也應是高職創新教育的關注點。
對照技術創新的上述主要特征,高職院校的創新教育普遍存在因目標偏高而偏離高職學生的實際,因與日常教學脫節而連貫性不夠,因針對性不強而難以激發高職學生創新意愿等主要問題。
首先,對“創新”概念泛化,任何工作和活動都冠以“創新”之名,使得創新教育的目標過高過大、抽象而不清晰。例如,“雙創”相關教育,以小眾的創業成功案例激勵創新,遮蓋了創新背后的技術支撐和內在邏輯,也忽視了創新過程中由因尋果、由果索因的因果分析訓練。無法落地的目標遠離了高職學生的實際,缺少分解的目標則失去了可操作性,空泛的口號也掩蓋了創新背后的艱巨性,這樣的教育往往只會讓學生感到“創新”遙不可及,與己無關,難以形成參與創新的主觀意愿。
其次,高職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相對薄弱,視野不夠開闊,他們的起點與技術創新之間有巨大的溝壑,這更加需要循序漸進且持續不斷的知識積累和邏輯養成來填補。而高職院校的常規教學與創新教育“兩張皮”的現象較為普遍,加上以就業為導向下重技能、輕理論的傾向,更不利于這一局面的改善。同時,高職學生絕大多數是應試教育的失意者,在學習上成功的體驗較少,對創新缺乏基本的自信和內生的動力,對此,高職創新教育大都沒有相應的彌補舉措。
再次,頂崗實習與校企合作是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接觸社會、直面技術和體驗創新的最佳機會,也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關鍵階段。但問題是企業通常只會根據自身的用工需要,給學生安排簡單重復的工作,技術含量低,學生難以接觸到與先進技術相關的核心要素。企業為維持自身正常生產秩序,做出這樣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但學校在創新教育植入校企合作方面缺少統籌優化與先期協調,也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
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作為人才金字塔“塔基”的高職學生,是將高新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主要力量。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實際的、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教育之路,才能取得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效。
首先,要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研究高職學生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創新中應發揮的、能發揮的作用,確定高職創新教育的目標。創新的概念過于寬泛,高端技術的創新與高職學生的距離甚遠,因此,需要將創新教育作為貫穿高職教育全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科學統籌。要注重結合專業的差異性,堅持融入教學的持久性,在縱向上構建從基礎認知到專業提高,再到參與創新的教育教學體系,在橫向上打造科學、科研及產教融合的創新孵化大平臺。把握創新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要素,從高職各個專業的知識結構、技術特點和發展趨勢出發,制訂以專業發展為主線的有差別、有個性、能夠落到實處的創新教育計劃,使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高職教育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成為一種富有成效的常態化教育。
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資源,營造競技競爭的氛圍。如組織參加各級各類大賽等,通過激勵性的舉措來激發高職學生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積極性。支持和鼓勵學生參與教師主持的橫向課題研究,帶領他們觀摩企業技術升級改造的成果,讓他們體驗技術的進階、感受創新的魅力、積聚創新的意愿、夯實創新的基礎,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其獲得愉悅、樹立自信,為將來參與技術、行業和企業的創新做好心理準備。
信息化時代,創新的特征是以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引領,技術是創新理念的物化與載體。盡管高職的創新教育并不以技術突破為直接目標,但不以知識、專業和技術為基礎的創新最終只能淪為空談。因此,高職創新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以創新為理想,夯實高職學生的創新知識基礎,引導他們順利完成從中學到高職的“賽道轉換”。要通過幫助他們修補中小學學習的缺失,改變厭學和拒學的狀態,使他們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邏輯思維的養成和實踐技能的訓練,推動他們的身心雙雙回歸課堂,踏上通往創新的第一級臺階。
其次,是要讓高職學生克服畏懼學習的心理和糾正知識無用的觀點,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激發他們參與創新的主觀意愿。有一個發生在20 世紀90 年代上海和平飯店的案例,一位畢業于技工學校的電工在缺少高級檢測儀器的條件下,利用初中數學建立并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組的簡單方法,快速解決了連接20 層與地下控制室三根導線電阻無法直接檢測的問題[5]。該案例啟發我們,高職創新教育應當讓知識基礎相對薄弱的高職學生認識到,并非所有的創新都需要高深的學問,關鍵是在遇到問題時要能夠想到求助知識、運用知識,而前提則是要學知識、有知識,創新才有基礎。
再次,是要結合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尋找關聯、發現問題、提出方案及探索本質的能力,要樹立創新雖遙遠但非不可及、持之以恒終可抵達彼岸的信念,同時也要丟棄“一舉成名”“一夜創新”的不切合實際的幻想。
知識經濟時代,崗位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技術更新頻率的加快,技能熟練程度高、知識型、智慧型的崗位需求將不斷擴大。作為新一代產業大軍的主體,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高職創新教育是面向漸進式技術創新的啟動教育,是一種專業知識遞進與人文激勵相交叉的綜合教育,應將其貫穿學生在校三年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始終。
首先,創新教育的理念和目標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得到充分而細致的體現,要落實到各門課程的項目、任務和章節中,如知識的進階、技術的迭代、技能的改進等都要融入創新的思想和元素。在實驗實訓的設計與教學中,更要結合專業知識點不失時機地展現新知識、新技術應用的新動態,重點突出其中的創新思想,關注產業發展新風口。同時還要積極創造條件,開拓多種資源,結合專業教學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鼓勵他們的微創意和小發明,甚至專利的申請,幫助他們將學習成果作品化、產品化,爭取進入企業的孵化空間,盡早帶領他們走到技術創新的前沿。此外,正確對待成敗、勇于自我反省、學會糾錯改錯的創新心理成長教育,以及信息爆炸時代的考證信源、辨別真偽、捕捉關鍵等能力的培養,也應成為高職創新教育的新課題。
其次,要將挖掘和發揮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創新教育功能作為制定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原則,構建并完善從計劃到實施的“學創融合”校企協同創新機制。學校要密切結合新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專業結構,以自身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和教科研優勢扭轉校企合作“一頭熱”的被動局面,要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優先考慮學生知識應用、技能提高和創新培養的發展需求,在企業的選擇、崗位的選擇、師傅的選擇等方面取得主導地位。同時,要重視高職學生頂崗實習階段的創新教育,要下決心改變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放羊”“散養”的“提前打工”狀態,要圍繞技能訓練、知識運用、能力成長、素質提高等方面,建立頂崗實習的“巡視—反饋—整改”管理閉環,確保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關鍵的最后一年得到有效培養。
再次,新時代的高職創新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陶冶胸懷祖國、發奮學習的愛國情操,激發攀登高峰、追求真理和敢為人先的熱情,培養團結協作、淡泊名利、嚴謹治學的態度,全面構建融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專業育人、實踐育人和創新育人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6]。將推動高職學生積極融入新時代創新的洪流作為高職創新教育的著眼點和落腳點,以知識技能為基礎,引領學生繼承和弘揚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為內涵的大國“工匠精神”。
高職創新教育是一種專業知識技能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性、過程性教育,要緊扣“高職”和“創新”兩個關鍵詞展開。首先要體現面向全體高職學生的整體性,即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綜合創新教育的理念、內容、環境、評價等要素進行統籌規劃、科學運作,以取得整體的應用創新人才培養效益。其次要體現面向不同行業企業的差異性,即高職創新教育要以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為根基,細化并落實到不同專業、各門課程的每個教學環節中,特別是要在頂崗實習階段建立創新教育的閉環,力求學以致用、創以致新。再次是要體現學、做、創相互結合的實踐性,貼近職業崗位、貼近高科技應用,讓學生在自己設計、親自體驗、自我評價中感受創新的艱難與快樂,在實踐中培育應用創新的基因。還有就是要體現發展、超越甚至顛覆常規常識的先進性,注重因果分析、邏輯思辨、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再有就是要發揮高職學生創新的主體性,關注對他們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他們提供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寬松環境,通過觀察、討論、啟發、聯想、競賽、觀摩、試驗等形式,鼓勵和支持他們的新觀點、新想法和新創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助推學生實現從單一勞動技能型崗位到專業知識型、技術復合型崗位的向上躍遷,并能在未來的應用創新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