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瑛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靖西中學 廣西靖西 533800)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的教育事業非常重視和關心,不僅多次致信教育系統,而且還從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自去看望廣大師生。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承擔著為國家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因此對教師高標準、嚴要求是對學生和社會的負責,同時也是對民族和國家未來負責。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作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首先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此才能夠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新時代的今天,中學教師要具有使命感,有擔當,在教學中積極實踐十項準則,做一個心中有大愛、身上有正氣、手中有本事的新時代優秀教師,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每一次親切的問候、每一次致信叮囑都向全社會傳遞了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一個人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一生的幸運,好老師是學校能夠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創造輝煌成就的希望。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在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6]
生活中,不乏將教師比作蠟燭的言論。每逢教師節,我們也能夠聽到莘莘學子對教師的由衷感謝與贊美,紛紛贊揚其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將其比作蠟燭,是無數執教于一線教師的真實寫照,更是對這一職業的崇高評價。教師具有甘于做人梯、甘于鋪路的胸懷。在無數默默無聞的教師中,有人將心血傾注于學生,有人則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學生,還有的教師為學生指明未來的方向……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切的體會到教師的作用,但因其常常化為無形,所以往往不為人知。例如,已經來自國家重點高中,滿足退休要求的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立群在退出繁華都市的教學環境后,放棄高薪職位,置身于貴州貧困山區,擔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在其領導之下,該校的變化顯而易見,但他卻分文未取。作為一校之長,他將自己的一腔熱情傾注在這里的每個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敬業和奉獻給學生鋪路,讓他們能夠有更為廣闊的人生。
教育猶如一棵樹、一朵云、一個靈魂,其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地被推動向前,教師的責任和擔當也就有了新的變化。教師不僅是學生學識上的老師,更是其品格塑造的心靈之師。教師能夠在舉手投足間給學生樹立榜樣,其內心首先對教師要持認可態度。除此之外,教師更要在品行上端正自身,做好為人師表的表率,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我國著名的學者黃大年教授,因其可以讓某國航母后退100 海里而被人起口稱贊。他在生前曾經說到自己最為看重的就是教師,其始終堅持用自己寬廣的胸懷、穩妥的言行服務于現代的人才教育。從其一生的經歷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其內心“舍小我、保大我”的愛國情懷,更是用實際行動為世人展現了“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可貴精神。從其一言一行中,皆可以看到他高尚的情操,不禁讓人肅然起敬。像他這樣言傳身教,用人格魅力去引導學生、熏陶學生、啟迪學生,最終一定能激發起他們內心深處向上生長的力量。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教師教育能夠持久發展之本,也是讓教育事業發展更為興盛的源頭。明確自身的職責,在實際中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將傳道授業的責任落實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從內心深處熱愛所從事的教育事業,這些應該是教師應該始終堅守的初心。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該樹立教育事業的崇高精神,堅守心中的那份美好。立足于新時期,需要教師能夠對當前的教育形勢有清醒的認識,能夠分辨是非邊界,筑起教育的一道防線,將培養自己的高尚師德作為最高追求,將雅正言行作為美容養顏的調劑。
作為引領學生發展的教師隊伍,心中始終應該明確教育重在育人,育人才。教師不但應該授業解惑,還要培養學生真實堅定、賦予責任心的優質靈魂,讓其能夠更好地承擔起復興中華民族的時代重任。不論是中學哪個學科的教師,開展教學科研的工作中都應該堅持并踐行“四個牢記”:第一,牢記第一職責,心懷家國。教師是學生校園與社會、中國與國外的媒介和橋梁,教師應該始終扎根于國內,同時與國外相融,將更為豐富的內容帶入教學中,使其不僅符合現代需求,也能夠滿足未來的發展。教學中要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鞏固與發展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融入日常的教學之中,堅守自己的使命,勇于承擔為人使者的責任。同時,愛國情懷并不僅僅是教師心有所堅的。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同樣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能夠樹立為國家奉獻的意識;第二,牢記第一要求,將高尚師德“置于學前”。教師是我國新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教學中要將教育培養與自我修養進行有機的結合,以自身豐富的學識與人格魅力,為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力爭做新時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領頭人。教師不但要做好“經師”,更要做好“人師”;第三,牢記第一職責,將教育育人抓在心里。小小的三尺講臺盡管并不算很大,卻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責任。教師應該始終秉承落實教育育人的理念,將其置于首位,并應用于實踐中,讓學生前方所走之路不再漆黑。另外,教師還需要強化道術、藝術等內容,做到以技育道,道技融合,培養與社會建設更加相符的接班人;第四,牢記第一動力,加快學術創新的步伐。現代教學注重產教融合,教師教研中同樣應該將科學技術與教育教學合二為一,進行有效融合,實現在教學中鉆研,在鉆研中開展教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可知,教師的關鍵人物并非教授學科知識,還要承擔起育人的重任。教育工作從微觀層面來說,是對人個體的教育,從宏觀方面來說,則是為了延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推動社會的進步,同時促使國家和人類發展更為順暢。所以,教師的教育觀要跳脫出學生個體的思維范疇,不可局限于專業主義視野中。筆者認為應該拓寬自己的視野,嘗試站在國家和人民的角度考慮問題,以此實現我國教育事業整體的進步。